老北京消夏地圖
玉河:胡同里面有條河
現(xiàn)在的南鑼鼓巷,可謂名揚中外,成了小資聚集的場所。每天巷子里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但如果直徑奔西,穿過雨兒胡同,就可以看到一處難得的鬧中取靜之所。只見一條小河從胡同旁靜靜流過,河兩岸種植著古槐、高柳、蒼松翠柏,不時有太湖巨石點綴在花草之間。往河里看,菖蒲、蘆葦生長茂盛,一些盆栽荷花也點綴其間,形成了一道在北京難得一見的水鄉(xiāng)風(fēng)光。這就是在北京地圖上消失五十年后,又重見天日的玉河水系。
如今呈現(xiàn)在眼前的這條水系,只是古老玉河的一小部分。在歷史上,這條玉河是什剎海前海之水東流,穿過今天地安門大街上的萬寧橋,沿著弧形的河道奔著東南一路扎下去,再穿過東不壓橋和地安門東大街進入皇城。然后一直奔南,經(jīng)過今天的北河沿、南河沿大街,再過東長安街,沿正義路出城墻水關(guān)注入護城河。明清兩代,因為這條河水源自玉泉山,系皇家御用,因此稱為玉河。
如今在玉河遺址公園的南端,還矗立著歷史考古學(xué)家徐蘋芳題寫的“通惠河玉河遺址”石碑。原來除了皇家御用,這條河另一個顯赫身份是皇家元代通惠河的北段,距今已有近八百年歷史。別看修復(fù)后的玉河只有三四米寬,其實在元代,這里是可以行走糧船的河道。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潺潺,綿延數(shù)里,絕對是達官顯貴夏季消暑的好去處。
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因為長期戰(zhàn)亂,年久失修,玉河已基本斷流。兩岸雜草叢生,蚊蠅滋生,當(dāng)年風(fēng)光的水鄉(xiāng),成了一條臭溝。1954年,北京市政府將這段玉河完全變成暗溝,萬寧橋也一起被埋進地下。所以大部分北京人都沒有見過這條神秘的河流。直到2009年,這段玉河通過暗渠改明溝的方式,才得以再次與世人見面。
這次重修,著名的東不壓橋再次出現(xiàn)在玉河之上。這座橋位于地安門東大街的北側(cè),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單孔石拱橋。因為位于地安門以東,且皇城墻沒有從其上跨過,因此得了這么個奇怪的名字。這座橋與通惠河同齡,也是建于元代。此次挖掘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東不壓橋橋面雖為元代磚石,但橋基卻為一水兒的明代城磚。專家推測,應(yīng)該是明朝時,這座橋梁曾大修,換過基石,才會出現(xiàn)如今這樣明顯的混搭特點。據(jù)附近老住戶說,東不壓橋橋孔龍門券上石雕的龍首十分精美,20世紀50年代拆除時,不少老百姓都來圍觀。這次修繕,也專門增修了券臉,橋上還加裝了精美的玉石欄桿,成為玉河上一道重要風(fēng)景。
東不壓橋路北,還有一座小巧別致的四合院。這便是清代古剎玉河庵。從《北京寺廟歷史資料》中看,庵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曾經(jīng)有房十五間,佛像六十余尊,是一座小廟。據(jù)老人說,新中國成立前,這里出售治療風(fēng)濕的藥膏,不少來玉河游玩消夏的人,都會進廟求藥。如今小廟保存完好,山門西側(cè)還立著青石碑一座,兩進院落均有正殿三間和東西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