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義務教育。在我國邊遠地區(qū),像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江西等地,為什么那里的教育資源匱乏,還要社會捐資建希望小學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財政撥款問題。自從1994年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實行分稅制以來,國稅地稅各收各的,財政支出上中央不管地方?!读x務教育法》和《教師法》全國統(tǒng)一,教育支出則歸地方政府負擔。這樣,富裕地區(qū)財政收入多,教育經費充足,辦學條件好,所以很多學生考入名牌大學;而貧困地區(qū)財政收入少,教育經費難落實,辦學條件差,學生想考進名牌大學很難。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各大城市的高考考場都裝有空調,這是貧困地區(qū)能比嗎?還有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高校都在大城市,留給本市考生的錄取名額多,留給邊遠地區(qū)的名額就少,國民待遇兩樣,對學生當然不公平。
9年制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提供的公共服務,教學條件、師生待遇就應當全國統(tǒng)一,經費缺口應由中央政府最后補足,而不該推給地方政府負擔。一個中國人,無論生在貧困地區(qū)還是富裕地區(qū),無論生在窮人還是富人家庭,都有權利享受全國無差別的義務教育。這是我國政府的責任,是必須做到的事情。教育資源多向貧困地區(qū)傾斜,才會有優(yōu)秀教師愿意到邊遠地區(qū)執(zhí)教。教育歧視是最大的社會不公,在一個文明國家,基礎教育必須做到起點上的公平。
再說公共設施。比如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都市,出行十分方便,乘車有公交、地鐵,駕車有四通八達的路網,還有直通全國的高鐵樞紐和直航全球的空港。北京地鐵無論坐多遠、轉乘幾次只收2元,市內有些公交車刷卡全程只收0.4元相當于免費,出租車晝夜行駛,公用自行車自助租賃,如果到了小城市或者鄉(xiāng)鎮(zhèn)還有這么便利嗎?這也是人們愿意生活在大城市甚至移民國外的原因,那里公共物品充足,出國辦簽證都方便。當今中國城鄉(xiāng)差距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公共物品的多寡,所以,向二三線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設施和服務,縮小國民待遇差別,是政府今后的重要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