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過失心理學:第三講 過失心理學(續(xù))(7)

弗洛伊德代表作品精選集(套裝共3冊) 作者:(奧)弗洛伊德


假如遺忘“計劃”的意義,正如上述為一般人所深信不疑的,則難怪詩人也會用這種過失來表示相同的意義。你們?nèi)绻催^或讀過蕭伯納的《愷撒與克麗歐佩特拉》(Caesar and Cleopatra)一劇,當愷撒在最后一幕離場時,自覺似乎忘了一件想做的事,而深感不安;到最后,才知道是他未和克麗歐佩特拉話別。作者是想利用這一小技巧來表示愷撒曾安排讓克麗歐佩特拉與他同赴羅馬,而且愷撒被刺的時候,克麗歐佩特拉和她的小孩子仍舊住在羅馬,到后來才離城逃走。

這種遺忘“計劃”的意義既然顯而易見,那么,就我們的目的來說,實在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我們是想要在心理情境中發(fā)現(xiàn)過失意義的指示。所以現(xiàn)在且讓我討論一種特別曖昧而又難解的過失形式,那就是遺失物件及遺忘物件的過失。由于遺失物件往往令人不快、煩惱,所以你們似乎絕對無法相信,失去東西的人居然也有其目的,然而這種例子卻不勝枚舉。有一個青年遺失了一支十分心愛的筆。幾天前,他曾收到他的姐夫寄來的一封以下列幾個字作結(jié)尾的信:“我現(xiàn)在可沒有鼓勵你游手好閑及懶惰的時間和興致?!倍@支筆正是這個姐夫的贈品。如果預先沒有這個巧合事件,我們原本不能主張說他遺失物件的背后有遺棄贈品之意。類似的例子多得不可勝數(shù)。一個人遺失物件,有時候系由于和贈送者吵架而不愿意記得他,或者由于厭惡舊物,而希望有借口以換得新奇優(yōu)良的物品。他如將物件掉落、破損或毀壞,也可達到相同的目的。如一個小孩在生日的前一天遺失了自己的所有物,如手表和書包,這能視為偶發(fā)的事情嗎?

一個人如果由于遺失物件而感到不安,則必定不愿相信他這個行為是有意的。然而有時我們也可由失物的情境窺出暫時的或水遠的遺棄之意,下面也許是一個最佳的實例。

有一位年輕人告訴我這個故事:“幾年前,我和妻子彼此常有誤會。我以為她太冷淡了,但是愿意承認她的優(yōu)美本性。我們貌合神離,缺乏感情地同居著。有一天她散步回來,買了一本她自認也許可以取悅我的書給我。我感謝她的關(guān)心,并答應(yīng)讀完它,我把它放置于雜物之中,后來怎么找也找不到。幾個月過去了,我有時會想起這本書來,但仍遍尋不得。大約六個月后,我的母親生病了,她的住處與我家相隔頗遠。我妻子即到母親那里去看護她。如此一來,我的妻子之美德終于有表現(xiàn)的機會了。有一晚我回到家,滿懷著感激我妻子的熱情。我走到我的舊桌前,將其中的一個抽屜拉開,雖然沒有什么明確的用意,但內(nèi)心似乎有一些蒙眬的信心,我所失去而屢尋不得的書,赫然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p>

一旦動機消失不見,失去的東西就可以找到了。

類似這種例子,我可以舉出無數(shù)個,但是我現(xiàn)在不愿如此。你們在我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書內(nèi),可以看到許多關(guān)于過失的實例。這些實例都是用以說明同一個事實。你們由這些實例,便可知失誤是有用意的,以及如何可從同時發(fā)生的情境中揣知或證實其意義之所在。今天我不想引用太多,因為我們此刻的目的是以這些研究作為精神分析的入門。我現(xiàn)在還要談到的有兩件事:一、重復的和混合的過失;二、我們的解釋可為后來的事實所證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