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性變態(tài):第二節(jié) 性目的方面的變異(3)

弗洛伊德代表作品精選集(套裝共3冊) 作者:(奧)弗洛伊德


性對象的不適當替代品:戀物癥

特別使我們感興趣的是下面一種情形:正常的性對象被某種物品所取代,此物品與性對象有關,卻完全不宜于成為正常的性目標。依照我們的分類原則,這種現(xiàn)象實際上應歸類于與性對象有關的“變異”現(xiàn)象。但現(xiàn)在只好等到我們對“性的過高估價”現(xiàn)象有所了解之后再來談它,因為這種現(xiàn)象原是盲目的激情加上性目標放棄之后才形成的。

性對象的替代物通常為身體中與性目標無關的部分,如足踝、發(fā)絲等,還有某些與異性明顯有關因而具有相當性意味的非生物物品,如衣服的碎片、紅肚兜等。我們可以把這種物品比作原始氏族崇拜的圣物(fetish),因為原始人就是從這些物品中想象出神靈的具體形象的。

在向戀物癥發(fā)展的中途,有些人的性目的雖然不很正常,但還不算錯亂。為達到其性目的,他們的性對象必須擁有某些特征才行,如頭發(fā)必須是某種特定顏色,衣服必須是某種式樣,身體須有疤痕等。他們對這些條件的執(zhí)著,與戀物癥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表現(xiàn)得如此怪異,以致再沒有哪一種瀕臨病態(tài)邊緣的性行動比它更能引發(fā)我們的興趣了。我們推想,這種人追逐正常性目的的能力多少受到了某種損害(性器官的衰弱,這種衰弱一般表示出體質(zhì)的衰弱。然而精神分析法卻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也可能源自于偶發(fā)因素,由于幼年時對性活動的恐懼而受到的限制,會使人背離正常的性目的,轉(zhuǎn)而尋找其他替代品)。即使正常人,也有可能發(fā)生類似情形,他們心中常會把性的對象估價過高,以至把所有與之有關的事物都加以夸大和抬高。因此,有某種程度的戀物癥原是正常的,尤其是在人們求婚的初期,正常的性目的還遙不可及的時候。正如浮士德所說:我甚至渴望,

她胸前的香帕,

還有觸過她雙膝的透明羅裙。

(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分,第七場。)一旦物戀的追逐成為對某一物品的固執(zhí)追求,從而完全取代了正常的性目的,或者所崇拜的物品與其所屬之人脫離了關系,本身成了性的對象,這種情形才算是病態(tài)的。性行動的些微異常與全然病態(tài)的變異之間,可以用以上原則來加以區(qū)別。

幼兒時代得到的深刻的性印象,往往表現(xiàn)于對崇拜物的選擇上面,這一點是畢耐特(Binet)最先提到的。后面我們還要提出許多例子加以證明。這件事與諺語中所說的“初戀最難忘”頗為相似。某些人在選擇性對象時,雖然受制于引發(fā)拜物癥的種種條件,但在這些人中,幼兒期的性印象仍起著明顯的作用。關于這種印象的重要性。后面還要詳加討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