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奴隸為人(2)

頭顱中國 作者:黃摩崖


宋襄公想著讓邾國國君殺死鄫國國君來祭祀次睢的土地神,以此達到使東夷前來降附的目的。宋襄公的庶兄目夷(字子魚,時為司馬)勸說道:“古時候六畜不能相互用來祭祀,小的祭祀不殺大牲口,何況敢于用人做犧牲呢?”子魚深受周文化之洗禮,也觸及到周文化的精髓,他說:“祭祀是為了人。人民是神的主人。殺人祭祀,又有什么神來享用?”于是,他略帶諷刺地說,“祭祀邪惡昏亂的鬼神,要拿這個來求取霸業(yè),不也是很難嗎?得以善終就算幸運了?!?平心而論,把奴隸算作“民”真是不小的突破。

姬姓諸侯國本無人祭傳統(tǒng),秦、楚原為蠻夷之邦,有此惡習(xí)不足為奇。齊、魯、宋之所以也有此風(fēng),因其與殷或東夷有莫大淵源。魯國接受殷民六族聚居于此,雖有移風(fēng)易俗,但殷人勢力仍然龐大,他們從魯軍征戰(zhàn),有時會領(lǐng)俘虜向亳社獻捷。亳社乃殷亡國之社,與周社并立,乃殷遺民之精神家園,陽虎當(dāng)年為爭取殷人支持,曾“盟國人于亳社”(《左傳·定公六年》);而宋國本就是殷人故地。其實除秦以外,東周此類殺人以祭的事件并不多見。

奉周公為導(dǎo)師的孔子曾憤憤道:“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孟子解釋道:“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淮南子·說山訓(xùn)》有云:“紂為象著而箕子唏,魯以偶人葬而孔子嘆,故圣人見霜而知冰。”這是說以俑替殉人的形式雖然人道了,但它的寓意還是“要人陪葬”,只要這種念頭繼續(xù)存在,人殉便無法根除,必須要見微知著,警惕殘渣泛起。故康有為評價道:“孔子惡神權(quán)而大掃除之?!保ā兑獯罄斡洝罚?/p>

在儒家的努力下,制度性的人殉于西漢初年被正式廢除。漢文帝時廢除了肉刑,到漢宣帝時,趙繆王劉元因逼迫十六名奴婢自殺陪葬,竟遭到了撤消封國的嚴厲處罰,此事的意義真可大書特書。雖然奴婢買賣沒有廢除(后來的儒者政治家王莽曾一度凍結(jié)了奴婢買賣),但歷史中的一小步往往需要大智慧來推動。

先秦的斗雞活動往往制造故事,春秋時季氏與郈氏斗雞引發(fā)了魯國內(nèi)亂,而紀渻子為齊王馴養(yǎng)斗雞,竟以呆若木雞者為最強。其實,東西方皆愛賞動物之相斗,而西方更有看人相斗之異事。那里有競技體育的悠久傳統(tǒng),有以觀看奴隸角斗取樂的古羅馬狂熱(實際上,現(xiàn)代足球場的形制就像一個大型斗獸場,看臺上總會送出掌聲、歡呼、口哨、中指、臟話、煙火以及各式投擲物等等),有指導(dǎo)信徒買賣奴隸的《圣經(jīng)》,有一貫強烈的種族歧視傾向,以及那人類史上最不堪的黑人奴隸貿(mào)易。言及此處,應(yīng)明白西方社會產(chǎn)生階級、權(quán)利、自由等觀念絕非偶然,諸位看官似乎也不該苛求兩三千年前的周人。

如前所述,文明乃是一種得之不易的能力,此種能力可從人力與人心兩方面抑制人類的非正常死亡。周人一掃殷商的神權(quán)暴政,開始把握“人之為人”的意義,崇德?lián)P善,敬天保民,沖擊了人殉、人祭制度,廢除了一系列酷刑,也帶來了貴族參政國人議政的古典民主。值得一提的是,武王伐紂之后,國人仿佛有了“革命”激情,周厲王被逐,衛(wèi)人出其君,這其實都是“重民”理念帶來的“民重”局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