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進行的一項關于香水的調查中,一些受訪對象強烈希望購買某品牌,但這個品牌并未在其所購買的商店出售。在某家便利店進行煙草相關研究的過程中,有位購物者說他記得在店里面看到了萬寶路的標牌,但是那家商店根本不銷售這個牌子。
顧客購買取決于購物環(huán)境
假如我們只是在想買東西時才去商店,而且進了商店之后只買必需品,那么整個社會經濟就會出現周期性的崩潰和繁榮。
值得慶幸的是,在20世紀下半葉成長起來的經濟團體擁有強大的購買能力。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他們的購買量都比預想中要大得多?,F在,除非刻意逃避,否則人們很難抵抗購物的吸引力。即使不進商店、博物館和主題餐館,也有每天24小時、每周7天開放的網上商店。還有家庭電視購物,它和網店一樣,成本低廉,如果你不想看到任何商品目錄單,那么你必須不斷清理自己的郵箱。
因此,很多專家認為我們正處于過度零售中,這十分危險,因為太多的經銷店造成了零售業(yè)和銷售業(yè)發(fā)展過快。盡管現在的經濟發(fā)展處于勢頭最強勁的時期,其依然無法趕上零售業(yè)的增長速度,而目前新商店誕生的速度比顧客增長的速度還快。
2008年,在大多數發(fā)達國家,新建的商店和購物中心不是為了服務于新增長的顧客,而是為了搶走其他購物中心的顧客。這并不是開玩笑,在美國或歐洲的零售業(yè)已經沒有未開墾的市場了,莫斯科、迪拜、上海和孟買現在是新的零售熱點。在這些地方,市場經濟建立不久,經濟迅速發(fā)展,有很多新的需求。
現在在美國,我們的焦點仍然集中在同店銷售額(same store sales)上,在同樣的空間和地點,如何去做更多的業(yè)務呢?策略上的關注是促進購物學發(fā)展的另一個原因。
今天,購物學能夠不斷發(fā)展壯大還有另外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