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的致命傷(1)

心勝 作者:金一南


民族的致命傷

人們在思維過程中,最先進入頭腦的,通常是已有經(jīng)驗、既定方案、成功或失敗的例證。僅僅依據(jù)這些因素開展思維,得出結(jié)論可能省時省力,卻往往不是最佳。應該承認,經(jīng)驗提供的思維材料不論如何寶貴,對未來的指導作用都是有限的。問題不會簡單重復,歷史也不會簡單重演,這就是為什么刻板地依照歷史經(jīng)驗制訂的戰(zhàn)略計劃,往往難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問題在這里提出來了:如何才能夠確保持續(xù)的、不斷的進取——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功抑或遭受多大的失敗,思維主體也能夠通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對經(jīng)驗和傳統(tǒng)的超越。唯此,才能產(chǎn)生真正有價值的指導實踐的思維成果。

1806年,普魯士軍隊在耶拿—奧地利大戰(zhàn)中兵敗如山倒。拿破侖的俘虜中有一個不起眼的下級軍官,他就是后來享譽世界的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偨Y(jié)普魯士軍隊的失敗,克勞塞維茨說:“它不只是一個風格過時的例子,而且是墨守成規(guī)導致的極端缺乏想象力的例子?!笨藙谌S茨把普軍的失敗歸于三點:

一、中高層軍官很少認識到戰(zhàn)爭特征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二、軍官們更關心自己的軍銜和社會地位,而非訓練與作戰(zhàn)。

三、士兵缺少愛國心和軍人精神。

三十四年后的1840年,中國軍隊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兵敗如山倒。來自湖南邵東、以中國近代外交史作為其“第一片拓荒之地”的歷史學家蔣廷黻說:“鴉片戰(zhàn)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倘使同治、光緒年間的改革移到道光、咸豐年間,我們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遠東的近代史就要完全變更面目?!睘槭裁粗袊母母餂]有更早進行?蔣廷黻認為耽誤二十年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中國人守舊性太重,承認有改革的必要極不容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