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8月5日炮戰(zhàn)開始以來,德國炮兵便不占上風。德軍裝備數(shù)量最多的105毫米榴彈炮幾乎不能對列日堡壘造成任何損害,而重炮連的150毫米榴彈炮也無法奏效,因為它們根本就砸不穿鋼筋混凝土筑成的堡壘。
相比之下,比利時軍隊憑借開戰(zhàn)前對周邊地形的精密測量,用要塞炮不斷攻擊德軍。德國人雖然出動飛機修正彈著點,但是連續(xù)被摧毀的依舊是德國人的火炮。每到晚上,在炮兵未能壓制堡壘火力的情況下,德軍發(fā)起步兵沖鋒,在守軍火炮和機槍的打擊下?lián)p失慘重,出現(xiàn)了伏尸如山的場面。
可怕的“歌利亞”
就在此時,德軍第2集團軍緊急調(diào)撥而來的4個210毫米重榴彈炮營開抵戰(zhàn)場。這種榴彈炮最大射程9.4公里,穿甲威力遠遠大于150毫米榴彈炮。
8月8日上午,210毫米重榴彈炮第一次實施炮擊,炮彈朝著巴洪堡如雨般傾瀉,幾小時后,巴洪堡的多個炮塔失去作用。210毫米重榴彈炮接著又蹂躪了巴洪堡幾小時,巴洪堡終于頂不住了。雖然巴洪堡最大口徑的炮塔仍能使用,陣亡者也只有22人,但是剩下的人已經(jīng)在夏日高溫下被有毒氣體嗆得無法作戰(zhàn),巴洪堡指揮官只好宣布投降,成為列日12堡中第一個投降的堡壘。
8月10日,德國人手中更厲害的一種大殺器、被英法媒體稱為“歌利亞”(圣經(jīng)中的巨人)的305毫米重型攻城臼炮到了。這種炮是從奧匈帝國借來的。奧匈哥們兒一共裝備了24門,德軍借走了8門,專門用于攻打列日要塞。
305毫米巨炮運到前線后,首先對伊夫格聶堡進行炮擊,305毫米重炮可以射出384公斤重的穿甲彈,擊穿2米厚的混凝土墻體,將里面的人員和裝備毀傷殆盡,爆炸威力也足以影響周圍100米范圍內(nèi)的建筑,殺傷周圍400米范圍的人員。夜色中,這種重炮的轟擊,使得列日周圍的夜空呈現(xiàn)出可怕的暗紅色,期間夾雜著爆炸所產(chǎn)生的慘綠色。
到了8月11日下午,列日要塞的伊夫格聶堡失陷了。但是,這場攻防戰(zhàn)中真正令人膽寒的巨炮還沒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