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大陸上,英國的老冤家是法國,兩國是世仇,光百年戰(zhàn)爭就打了兩回,終于在拿破侖戰(zhàn)爭之后把法國拍下去了。
俄國成了歐洲大陸的老大,英國看著不爽,1853年克里米亞戰(zhàn)爭,聯(lián)合昔日對手法國又把當(dāng)年的盟友俄國拍下去了。
俄國下去后,法國又上來了,歐洲大陸就這么幾個大國,法國又是老大了,英國又不爽了。但沒等英國出手,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德國把法國拍下去了。接下來,在俾斯麥的外交努力下,歐洲大陸形成了法俄德奧四大國均勢,英國非常樂意看到這種局面。
如果威廉二世不在兩個關(guān)鍵節(jié)點上刺激英國,英國是不會跟法國聯(lián)合的。哪兩個關(guān)鍵節(jié)點呢?一個是殖民地,一個是海軍。
大英帝國有兩個禁區(qū)是不能碰的,就是殖民地和海軍,德國千不該萬不該,在這兩個最敏感的點上跟英國過不去,刺激了英國。本來德國跟英國不應(yīng)該是仇敵,現(xiàn)在變成仇敵了,英德矛盾,反而成了列強之間最主要的矛盾,甚至蓋過法德矛盾。
拉幫結(jié)派打群架
歐洲列強之間的另外一對主要矛盾,是俄國跟奧匈帝國和德國的矛盾,這是巴爾干問題引起的。
巴爾干號稱歐洲火藥桶,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本來就是個容易出事兒的地方。2000多年前,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疆界,就從巴爾干半島上劃過,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分界線也在巴爾干半島劃過。巴爾干半島上生活的民族,要么屬于斯拉夫民族,像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要么就是信奉東正教,比如希臘,東正教就是希臘正教。巴爾干半島曾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tǒng)治500余年,進入19世紀(jì),民族主義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巴爾干半島各民族也被喚醒,趁著土耳其帝國進入衰落期,各國紛紛獨立。
各國獨立后,各種矛盾沒有解決,主要是邊界劃分不清。更關(guān)鍵的是,奧匈帝國和俄羅斯都希望提高在巴爾干的影響力并擴張領(lǐng)土。
憑借地理優(yōu)勢,奧匈帝國向巴爾干擴張滲透,想取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做這個地方的主人。這樣干,引起了俄國的極大不滿。俄羅斯民族也屬于斯拉夫民族,跟巴爾干半島國家的斯拉夫人一樣,都叫斯基諾夫維奇。俄羅斯人和巴爾干的斯拉夫人有血緣關(guān)系,常以巴爾干半島的保護者自居。這樣,在巴爾干問題上,俄國跟奧匈帝國的矛盾就尖銳了,而奧匈帝國背后站著德國。
于是,歐洲列強之間,形成了法德、英德、俄奧三對主要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為三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英德矛盾的起源就是殖民地和海軍問題。
既然列強之間的矛盾錯綜復(fù)雜,總要各自找一幫打手,形成一個團伙,打起來也有人幫忙,可以群毆一下對方。因此,他們就互相聯(lián)絡(luò),成立自己的團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