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與疏忽都源自“不安”
一個4歲的男孩因為不會說話來到了我的診室。媽媽拉著孩子的手進來,爸爸落后幾步也跟了進來。媽媽說孩子太過膽小不能很好表達情緒,想知道是否和說話晚有關,擔心自己的養(yǎng)育方式是不是有錯誤,害怕孩子不開口說話和同齡孩子相處會很困難,唯恐他在語言表達上會有問題。這位媽媽從頭到腳都充斥著不安的情緒,懇請能夠得到幫助。一起前來的爸爸也是滿腹憂慮,上來就問:“4歲了還沒說話是不是問題很嚴重?晚一些開口說話是不是也沒什么關系?”在我看來,孩子是在情緒上出現了問題,才導致這樣的情況出現。在學習的過程中,情緒是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學習需要經過嘗試、矯正、學習、再嘗試的過程,孩子情緒上退縮畏懼,自然無法很好地完成整個學習過程。
我決定幫助孩子進行一段時間的情緒調整。媽媽眼角掛著淚水,心疼孩子不知道要受多少罪。然而爸爸聽了我的話卻認為:“不是也有孩子5歲才開口說話嗎?我覺得我家小孩沒到那種需要治療的地步啊?!?/p>
在診室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場面:媽媽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幫助孩子,爸爸卻認為孩子沒到需要治療的份上。如果告訴這些爸爸說需要藥物治療,那么大部分都會激烈反對,他們認為“用藥絕對不行,又不是要穩(wěn)定孩子情緒”,說完就離開診室。媽媽們通常是向我詢問自己的疑惑以及解決方法,但爸爸們通常是想跟我爭論以證明我錯了他對了。爸爸們使出渾身解數想要證明醫(yī)生錯了,這種行為也是他們表現出來的一種典型不安。因為無法接受自己孩子存在問題,太過不安焦慮以至于完全否定。
在跟一位5歲女孩的媽媽談話的過程中,她突然說要給孩子換一家幼兒園。這位媽媽不久前還大贊那家幼兒園的環(huán)境和老師。我問她“出什么事了嗎”,她說自己看見幼兒園老師扔垃圾以后只是拍了拍手,在圍裙上擦了擦,一想到“那只手還要摸我家孩子的臉和食物……”這個念頭就始終在她腦海里揮之不去。這位媽媽說她不再信任
那家幼兒園的衛(wèi)生狀況,不想再把孩子送過去了。這也是一種不安。一般我們只認為焦心苦慮才是不安,其實疑心和忌諱也是一種不安。生活中很多時候,一些細微的情緒都可能會成為引爆不安的因素,甚至摧毀由來已久的信任。
所謂不安,是人類一種基本防御的條件反射,也是保護自我的一種基本手段。一旦自己身陷危機,人們就會條件反射地“不安”,本能地用它保護自我。因此,必須保持適當不安,只有這樣才能為了自己、家人和未來很好地保護自己,安全順利地計劃今后的生活。但奇怪的是,爸爸們卻一致地將“不安”表現為“漠不關心”,媽媽們則表現為“擔憂焦慮”。女人們之前再大大咧咧,生了孩子以后,不安情緒就會不斷升級,男人們以前可能比較細心體貼,卻慢慢有些無動于衷。那么為什么做媽媽的不安是焦急憂慮,爸爸們卻是漠然置之呢?
爸爸們愛自己的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為愛孩子,所以才會忍氣吞聲,起早貪黑地工作賺錢。若問最愛的人是誰,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孩子”。但為何爸爸們會被認為不愛孩子,會慘遭如此之深的誤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