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馬”、“鐵浮屠”和連環(huán)馬
這次和杜充對戰(zhàn)的、全面負責進攻馬家渡的金軍統(tǒng)帥,讀者也并不陌生——大名鼎鼎的兀術,也就是我們后世所知的金兀術。
“兀術”是用漢字記女真語讀音,又作斡啜、斡出、烏珠,或晃斡出,本意是“頭顱”。
滅遼侵宋,女真人接觸到漢文化,于是有些人便為自己起了一個莊重典雅的漢名。比如,阿骨打改名為完顏旻;吳乞買改名為完顏晟;撒離喝改名為完顏杲;粘罕改名為完顏宗翰;斡離不改名為完顏宗望;訛里朵改名為完顏宗堯等,而兀術的大名是完顏宗弼。故而有關這段歷史的記載中,稱呼雜亂,女真人有本名、漢名、宋人譯名、清人重譯名等,為了行文方便,本書一律稱其本名。
這個兀術,是阿骨打的第四子,二十五別史《大金國志》中說他自出娘胎,“穹廬上郁郁有氣,甚異之”,儼然不是尋常之輩。年紀稍長,人們就發(fā)現他“為人豪蕩,膽勇過人,猿臂善射,遇戰(zhàn)酣,出入陣中,部眾憚之”,是個天生的斗士、殺神。每戰(zhàn)至酣處,性情大暴,就把戴在頭上的頭鍪往地上一扔,露禿頂和邊辮,像打了雞血一樣,不畏矢石,沖鋒在前。
少年兀術在戰(zhàn)場上最負盛名的是天輔六年(1122年)追擊遼天祚帝的那一仗。當時軍過青嶺,突然遇上三百余遼兵,兀術手下只有百余騎,且矢盡,他臨危不懼,赤手空拳奪過遼軍士兵的刀槍,獨殺八人,生擒五人,勇猛絕倫,威勢赫赫。女真將士稱其“少年勇銳,冠絕古今”。
斡離不第二次南下,兀術作為前鋒,取道湯陰,一次性迫降宋兵三千多人。渡汴水,殺宋軍五百人余;薄汴城,以百騎追趙佶一百多里,獲馬三千。其后,又敗宋將鄭宗孟,克青州;殺趙成破黃瓊軍,陷臨朐。以三千鐵騎在河上敗宋三萬余人,斬萬余人……
趙翼在《廿二史札記》說:“每出兵必躬當矢石,為士卒先,故能以少擊眾,十數年間,滅遼取宋,橫行無敵?!?/p>
可以說,兀術是當時最優(yōu)秀的騎兵將領。而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zhàn)爭中最具備攻擊優(yōu)勢的兵種,也是最重要的軍事依靠。兀術率領他的騎兵團在橫掃大遼的過程中累積了豐富的軍事經驗,研究出了極為實用的作戰(zhàn)方式,聞名于世的“拐子馬”和“鐵浮屠”就是他在前人的基礎創(chuàng)新發(fā)明的一種戰(zhàn)術。
“拐子馬”是南宋軍民對兀術這一特殊兵種和戰(zhàn)術的一種叫法,而兀術自己最初給它所命的女真名字已不可考。
對于“拐子馬”的具體戰(zhàn)法,史書上有很多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