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里提供另一種思路,也許更容易理解元帥的排名。我們將毛澤東領導的紅軍看作一個公司,首先說明,這種庸俗化的說法可不是筆者首創(chuàng),而是來自毛澤東自己的比喻。毛澤東在后來給李達的召喚信中說:“吾兄系本公司發(fā)起人之一,現(xiàn)公司生意興隆,望速前來參與經營。”毛澤東這家公司,名號是自己起的,注冊地點是井岡山,公司規(guī)則是毛澤東定的,自己的資本不多,也就是幾百號人,但業(yè)務發(fā)展得不錯,盈利模式也是已經確定的,表現(xiàn)了很好的發(fā)展性,這時候朱德同志參股了,由于他的資本很大,所以毛澤東當然十分歡迎,這一參股給這支部隊帶來了三位元帥和數位大將的董事會名額,同時也為參加南昌起義的其他的元帥們預留了位置。
在井岡山初期時,在沒有比毛澤東黨內地位更高的領導者發(fā)令之前,朱德是遵循毛澤東制定的游擊戰(zhàn)爭的軍事原則的,他們又接連打退蔣軍兩次“進剿”,兩次進剿的敵軍指揮官都姓楊,所以根據地軍民興高采烈,奔走相告:“不費紅軍三分力,打敗江西兩只羊(楊)?!?/p>
此時紅軍的力量已經可以消滅江西軍閥朱培德的主力,地盤進一步擴大,控制的人口達到了50萬,是井岡山斗爭的最輝煌時期。
共產黨的上層人物中能夠意識到毛澤東將帶領他們走向勝利的人不多,但基層的英才已經向著毛澤東靠攏,林彪、羅榮桓、粟裕這些后來的大人物在戰(zhàn)火中被快速提升。
林彪在軍隊的快速上升,主要原因被多數人忽略,人們常以為是由于林彪的軍事天才,這是不完全的。林彪背后有政治力量,那就是林彪的兩個哥哥,一般人不了解林彪哥哥在黨內的地位,所以造成歷史的盲區(qū)。毛澤東是兄弟三個參加革命,林彪也是弟兄三個,和他們相近的是楊尚昆,也是隨著哥哥參加革命的。
羅榮桓不用說,他是毛澤東原班人馬。真正靠著軍功上升的恰恰是粟裕,粟裕和毛澤東最近的關系是擔任過毛澤東的警衛(wèi)連長,他靜悄悄地學到了毛澤東用兵的精髓。
敵人三次“進剿”都被毛澤東打敗了,但勝利只是讓紅軍站穩(wěn)了腳跟,并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大革命失敗后的挫折感依然彌漫在軍隊中,毛澤東尚未消化朱德帶上山的大隊人馬,毛澤東開始推廣他的一整套方案,建立政權,土改,練兵。最有名的就是回答了林彪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毛澤東想告訴他的同志,這樣的道路是通向最終勝利的,革命的過程將是生存、發(fā)展、壯大的過程。此時的毛澤東沒有外界的干擾,在井岡山沒有能挑戰(zhàn)他地位的人,頗有點你說什么就是什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