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以卵擊石,要以石擊卵(1)

為什么是毛澤東 作者:任志剛


革命意味著風險與機會共存

不要以卵擊石,要以石擊卵

8月9日,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后來人們熟悉的歌詞“毛委員,指航程”就是從此開始的。

毛澤東過去做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拿筆做武器,宣傳部長的工作讓他頗有成為大圣大賢的感覺,他從來沒有真正做過軍事工作,是敵人的槍桿子逼迫他拿起了槍桿子,因為在槍桿子面前,筆桿子代表的真理是那么地蒼白無力。

當然,從“不會打仗,甚至連想也沒想到過要打仗”到學會打仗,這需要一個過程。但關鍵是第一步已經邁出。

他在8月12日秘密回到長沙,我們熟悉的起義是9月9號,有沒有人問過自己,為什么農民起義要等到秋收的時候?軍隊的起義就是在8月1日,說干起來就干起來了,而毛澤東的起義則要等到秋收呢?這就是革命條件的約束,所以光想著鬧革命,不想著革命需要成熟的條件,如果條件不成熟,那就要創(chuàng)造條件,脫離了這些很細微的工作,革命無法成功。同樣我們后人學習和了解近代史,如果只是停留在革命理當成功的階段,那對自己的進步是沒有任何幫助的。要想發(fā)動農民起來就要等到秋收后,能想明白嗎?其實原因比我們想的要簡單,秋收后有飯吃的人,就不會革命,但沒有飯吃的人就會造反,中國人不是印度人,會木然地等著餓死,這就是革命的真相。

毛澤東在起義前做了認真的調查,得到兩個非常重要的結論,一是農民有強烈的革命要求,另一個結論是,國民黨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國民黨的旗子已成了軍閥的旗子,只有打出共產黨的旗子才是正理。

第一個結論很重要,它表明機遇和機會的作用,要造反得看有沒有人跟著走,也就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個結論則有利有弊,公然造反意味著風險與機會共存,會直接面對強敵,但也會得到自己人的支持。

在南昌起義時,打的是“國民黨左派”的旗子,“八七會議”做出的是同樣的規(guī)定。

毛澤東不再跟在中央的屁股后頭,他要領頭了,湖南秋收起義時要打出共產黨的旗幟,這顯然是重大的路線問題,毛澤東此時已經站出來,為自己的黨指方向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