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其實早在1948 年12 月1 日,中央銀行第一批黃金260 萬兩就已經從上海轉運臺灣。蔣介石接下來又密令聯(lián)勤總部以預定密約方式,將中央銀行余下黃金分兩批轉運來臺。再加上1949 年5 月由湯恩伯經手的第四批黃金,前后約700萬 兩。
5. 1949 年3 月間,蔣介石已打算以三年生聚、三年教訓的勾踐精神,把中央黨部與中央機構搬到臺灣另起爐灶。因此蔣介石在澎湖停留期間,開始規(guī)劃包括海防與經濟發(fā)展的民生主義實驗區(qū),以及具體的在臺三年發(fā)展與財政計劃。至于蔣介石高度重視的舟山島定海機場,之后也發(fā)揮接應湯恩伯撤退部隊來臺等功能。
是否赴臺蔣介石觀望
蔣介石于17 日下午4 點50 分降落澎湖,落腳后進駐城外的貴賓館,據蔣經國記載,蔣介石到了澎湖后,眼看“中樞無主,江南半壁業(yè)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才下定了決心去臺“重振革命大業(yè)”,在澎湖也只逗留約一周時間,策劃江南作戰(zhàn),與上海、華南兩戰(zhàn)場指揮事宜。其實由于海風太大、鹽分過高,馬公的建筑及生活資源均不適于建立所謂訓練基地。事實上,陳誠之前早派人到此勘察,發(fā)覺交通通信頗為不便,因此早在4 月29 日電報中即建議蔣介石痛下決心,盡早長期“駐蹕”臺灣,以作為“革命復興最后根據地”,無須有其他顧慮。
眼見為憑,待蔣介石到了澎湖,東南海上基地構想不攻自破,甚至發(fā)現澎湖要塞和營區(qū)破敗無人,蔣介石還氣憤地在日記中稱“遁跡絕世了此一生”。不過在澎湖島上,雖然情勢緊張,氣候又相當熱,蔣介石卻不改雅興,在蔣經國陪伴下,前往原名“文石書院”的孔廟出游,并游覽島上東街、潭邊、鎮(zhèn)海、赤崁、后寮、通梁等地。
包括陳誠以及負責督運黃金來臺的央行總裁俞鴻鈞【6】等人,特地于5 月21 日飛來馬公探訪。至于陳誠此來,運抵臺灣的黃金則是一大關鍵。原來李宗仁此時眼看軍政遭蔣介石抵制,長江防線又被解放軍擊潰,南京失守,上海、杭州岌岌可危,因此早飛往廣西桂林與桂系將領商議應變之道,但國民黨卻打算轉到廣州另起爐灶。
當時國民黨由居正【7】、閻錫山【8】、白崇禧等人飛往桂林協(xié)調,希望勸回李宗仁。李宗仁則委由居正交給蔣介石六點備忘錄,即所謂的《談話紀錄》,作為加入廣州國民政府的條件,這六點備忘錄中,要求完整的軍事、人事權,將移往臺灣的黃金與軍械運回,并請蔣介石出國后,李宗仁方肯回到廣州主持大計,否則他將“自請解除代總統(tǒng)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