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之前的糧餉,主要是依靠士紳捐資。士紳的錢也是錢,不是光靠一個口號,人家就愿意把真金白銀給捧出來。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你拿了錢,必須按其捐資多少奉送一個相應的虛銜。
饒是如此,勸捐仍收效有限。畢竟,在兵荒馬亂、窮字當頭的歲月里,誰兜里的錢都不多,這是怎么勸也沒用的。早在衡陽練兵時,曾國藩就叫苦連天,慨嘆“勸捐之難,難于登天”。為此,他甚至不得不改“勸捐”為“勒捐”,也就是向湘中大戶進行強制攤派——不想捐也得捐!
在江西,勸捐是完全不頂用的,因為湘軍奉出的那些虛銜白條,當?shù)毓俑怀姓J。官府不認賬,多大的官帽都變得一錢不值。久而久之,再也無人肯對湘軍進行捐納。至于勒捐,湘軍屬于客軍,當然也做不出來。
曾國藩只能從湖南得到一點兒糧餉,但與胡林翼的情況類似,這點兒接濟少得可憐,根本就不夠用。
辭職不行,要錢沒有。曾國藩就像被吊在半空之中,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幾乎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
直到幕僚郭嵩燾獻厘金之策,才給曾國藩開辟了一條新路。
郭嵩燾隨湘軍赴援江西,路上遇到販鹽的,便跟他們攀談起來。在鹽販子那里,郭嵩燾看到了一份太平軍簽發(fā)的稅單。原來太平軍也對商人設(shè)卡征稅,這使郭嵩燾受到了很大啟發(fā)。
戰(zhàn)爭對農(nóng)業(yè)而言,具有極大的破壞性,但它同時給敢于鋌而走險的商人帶來了發(fā)財機會。特別是鹽這種東西,誰都少不了。而由于戰(zhàn)爭期間交通堵塞,戰(zhàn)亂地區(qū)的鹽可能比黃金還貴。
郭嵩燾設(shè)計的厘金,相當于一種商業(yè)稅,稅額一般在百分之一,故以此名。對于冒險牟取暴利的商人來說,這點兒稅不過九牛一毛,肯交也愿意交。
于是曾國藩設(shè)立厘局,對過往商人設(shè)卡抽稅,由此大大緩解了窘境。但如此一來,他又得罪了陳啟邁。陳啟邁認為江西是他的地盤,要設(shè)卡也得由他來設(shè)。曾國藩連招呼都不打一個,就把這么肥的活兒給搶去,不是給人心里添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