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別說,爵爺?shù)淖宰鹦暮軓姡牭阶h論后氣得不行,要面子要臉,非得做出點名堂讓你們瞧瞧不可。
他花了三百兩銀子,用重金從部里請來一個退休老吏,拜其為師,專門學(xué)習(xí)做官的技巧和本事。兩年期滿,“盡其技”,把能學(xué)到的都學(xué)到了。
出師后的琦善果然不同凡響,從員外郎升巡撫,又從巡撫升總督,尤其是直隸總督一職,在清代督撫中最為顯赫,乃疆臣之首,連兩江總督都要排在后面,至此前輩們的預(yù)言徹底破產(chǎn)。
盡管這樣,琦善經(jīng)常告訴別人的身份,仍是“本大臣爵閣部堂”——請叫我爵爺!
爵爺之所以能飛黃騰達,一方面是由于他善于“陰探上旨”,像韋小寶那樣,知道怎么對上司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另一方面也與其敢于任事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
與陶澍、林則徐之類的知識型能吏不同,爵爺走的是古靈精怪路線,所謂詭道怪行,腦子里可以嘩啦嘩啦,冒出各種各樣新奇的點子,而且常常能歪打正著,把事情給辦妥。別的不說,當(dāng)初漕糧海運的成功,實際就少不了琦善的一份功勞,他從始至終都參與了海運的謀劃和運作,連陶澍本人也請教過這位“點子大王”哩。
史書上因此稱琦善“明干有為,政聲卓然”,是一個精明強干且有不錯政績的官員,乃至于“宣宗至賞之”,道光皇帝特別賞識他。
在道光時代,盡管“模棱官員”到處都是,但道光看人的眼光并不差。除曹振鏞這些需要擺在桌面上給人看的元老外,他真正欣賞和重用的人極少是平庸之輩。
道光知道琦善在天津防務(wù)這些大事上不會,也不敢胡說八道,所以心里立刻虛了起來。他不是一個沒有軍事經(jīng)驗的皇帝,當(dāng)然清楚在敵方大兵壓境的情況下,防務(wù)空虛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