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想了半天,給出了個主意,不過看上去很像餿主意。上朝時,道光就依計把一些奏折給單獨揀出來。
“我真是高看了你們,瞧瞧你們寫的這些奏折,連文章格式都出錯,字也寫得不端正,歪歪扭扭,別以為這是小問題,這是態(tài)度問題,后果很嚴重!”
道光所說的后果,就是要交吏部處分,降級的降級,撤職的撤職。
這下子把群臣全給嚇傻了。
文章不符合皇帝所謂的“標準格式”,字體用了稍顯隨意的行書,而非中規(guī)中矩的楷書,竟然就得如此上綱上線,要是奏折內(nèi)容里再出一點格,那還不得抄家殺頭滅九族?
上奏折跟發(fā)俸祿并不掛鉤,換句話說,你就是一個字不寫,也不會被扣工資,何苦來哉。
大臣們的奏折很自然地變少了,內(nèi)容也變得空泛無物,就算是御史上的條陳中,也基本找不出什么刺。它們越來越像“小學生作文選”中的那些范文,既規(guī)范又嚴謹,但毫不例外都在重復著各種各樣的假話、空話和套話。
官場的這股傾向很快蔓延到了考場。一張考卷,考官往往不看考生闡述了些什么,有沒有真材實料,只要你用詞上犯了忌諱,或者寫的字不合他的意,甚至哪怕是寫錯了一個偏旁,那你就等著名落孫山吧。
科舉是那個時代選拔人才的最重要渠道,如此取士,勢必導致很多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無法脫穎而出。
浙江杭州進士龔自珍素有才名。他在殿試中針對張格爾叛亂后的南疆治理,大膽提出改革主張,洋洋千言,令閱卷考官都驚嘆不已,但結(jié)果卻因楷書寫得一般,只被打了個中等分數(shù),連優(yōu)都沒評上。
龔自珍一生不得志,四十八歲那年,他辭官歸隱,身后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慨嘆:萬馬齊喑究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