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jīng)歷也提供了另一個改變王朝名稱的動機。努爾哈赤在1616年首先采用“金”的稱號,以圖喚起女真諸部的懷舊意識,激勵他們去創(chuàng)建一個像12世紀時的“金”那樣的新帝國。到17世紀30年代皇太極當政時,這種情感召喚已不再起什么作用了。許多漢人已前來加入他的政權,新政權的目標是推翻明王朝,這就需要贏得漢人的支持,避免觸犯他們敏感的神經(jīng)。以“金”為王朝名無助于這個目標,因為漢人見到“金”便會聯(lián)想到古金國燒殺搶掠的歷史。為了剔除這種遭人厭惡的內涵,皇太極改“金”為“清”,其意是“純潔”。這兩個字發(fā)音相近,但意思迥然相異。此外,“清”的發(fā)音更像是漢字,因而更容易被漢人接受。
另一種說法是以歷史史實為依據(jù),即金國只征服了中國的北半部而沒有征服其全部,雄心勃勃的皇太極不能滿足于這種不完美的業(yè)績,因此他決心以一個新的王朝名稱來重起爐灶。通過公然稱帝并采用新的王朝名稱,皇太極昭示了推翻明王朝的意向。但他首先是強迫朝鮮國王斷絕與明廷的關系并接受清朝的宗主權;為管轄朝鮮和蒙古事務,他在1638年建立了理藩院。
占領北京皇太極準備入侵華北了。1640年他以一支強大的軍隊進攻錦州,明廷為保衛(wèi)錦州,任命洪承疇為薊遼總督,調集了包括吳三桂在內的八個總兵率13萬軍隊增援該城?;侍珮O擊潰五萬多明軍,打垮了敵方的頑抗。1642年,錦州城失陷,洪承疇被俘。他備受優(yōu)待,隨后便投靠了清朝一方。皇太極此時將其疆域擴展到長城要塞山海關,但他暫時選擇了避免與駐守此處的明軍重兵直接對壘。相反,他轉向滿洲北部,于1643年將整個黑龍江流域置于清朝統(tǒng)治之下。就在此刻他染病身亡,享年51歲。6歲的第九子福臨(1638—1661年)被選繼位,由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和十四子多爾袞臨朝攝政。
明廷不僅受到滿洲人之逼迫,還受困于橫行肆虐的內部叛亂。多爾袞曾想與一些農民起義軍聯(lián)絡,但還沒等他的計劃成熟,號稱“闖王”的起義軍首領李自成(1605?—1645年)便于1644年4月下旬迅捷地推進到北京。遼東總兵及山海關大軍統(tǒng)帥吳三桂受明朝皇帝之命返師勤王,但北京城在吳三桂軍到達前便失陷了。起義軍首領李自成于4月25日進入北京城,明帝在俯瞰紫禁城的景山上自縊。起義軍俘虜了吳三桂的父親,然后又在北京強迫他敦促其子歸順。夾在起義軍和滿洲人之間的吳三桂決定邀請后者與他結盟。
多爾袞早已駐扎在山海關附近,觀察關內事態(tài)的發(fā)展,吳三桂的相邀令他高興。滿洲軍隊涌進了山海關的城門,吳三桂親自在關上迎接多爾袞。當清軍推進北京之時,李自成焚毀了部分宮殿和北京城九門的塔樓。1644年6月4日,他在清軍逼近之前向西撤退,清軍于6月6日進入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