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重的,恐怕是性侵犯者的問題。他們在小時候遭到過蹂躪,他們的性侵犯行為其實是在重演童年的遭遇。
雖然大多數(shù)侵犯行為都源于童年,但并不一定都源于受虐。有些侵犯者是受到父母的過分溺愛,被“寵壞”了,所以他們自覺高人一等。這種過度放縱的孩子最終會以為,每個人都應該特別照顧自己,而自己不可能做錯任何事。他們沒有一點兒責任感,總認為自己的問題都是別人的過錯造成的。
自戀癥
每個孩子都需要有人無條件地愛自己,至少在小時候如此。如果沒有不帶任何批判眼光的父母或照顧者給孩子樹立一面鏡子,孩子就無法認識到自己究竟是誰。每個人在變成“我”之前,都是“我們”。我們需要一面鏡子來映照出自身的各個部分。我們必須知道自己非常重要,并受到認真的對待,我們的每個部分都被人愛著,被人接納。我們也需要知道,照顧我們的人對我們的愛是可以依靠的。這些都是健康的自戀需求。如果這些得不到滿足,我們的“我是”意識就會受到影響。被剝奪了自戀需求的內在小孩會不知足地渴望愛,渴望關注,渴望溫情,從而搞砸成年生活,破壞成年后的人際關系。因為不論得到多少愛,他都覺得還不夠。自戀需求遭到剝奪的成年小孩,他的需求是無法滿足的,因為他的需求實際上是孩子的需求,而孩子總是需要父母。這是天然的需要,不是個人選擇的結果。孩子的這種需求是依賴需求,換言之,必須依靠另一個人才能得到滿足。唯有通過宣泄這種沒得到滿足的失落,才能把它治愈。在此之前,這個不知滿足的孩子會一直尋求童年不曾得到的愛和尊重。成年小孩被剝奪了自戀需求時,他們的需求表現(xiàn)各不相同,比如:
· 人際關系屢屢不如意。
· 永遠在找能滿足自己一切需求的完美愛人。
· 上癮。試圖用癮癖填補精神上的空虛,性癮癖和愛癮癖是主要的例子。
· 追求物質和金錢以獲得價值感。
· 成為表演家(演員和運動員),因為他們需要觀眾的崇拜和仰慕。
· 利用子女來滿足自己的自戀需求。他們幻想子女永遠不會離開自己,會一直熱愛、尊敬和佩服他們,想從子女那兒得到當初沒能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愛和特殊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