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認為憤怒是一種壞情緒,尤其是看到孩子大發(fā)雷霆的時候,家長一般都有點兒不知所措,會急于消除孩子的情緒,息事寧人,甚至強行壓制孩子的憤怒,不允許孩子表達憤怒。其實憤怒這種情緒對于人類來說是在所難免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憤怒來源于我們感到自己的生存或者安全受到威脅,因此引發(fā)激烈的反響,從生理到心理都會產(chǎn)生劇烈的變化。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孩子這種情緒的本質(zhì),并且能夠預見孩子在什么情況下容易憤怒,我們在面對他們的怒氣的時候,就會少一些驚恐,多一些冷靜。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負面情緒,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從而做到在發(fā)泄這種情緒時,控制自己,避免采用不恰當?shù)臉O端手段。
通常引起憤怒情緒的因素有:
1.恐懼。無論兒童還是成年人,一大部分憤怒來源于恐懼。當一個人感覺受到威脅,無論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還是價值觀受到威脅,都會本能地感到恐懼,繼而轉(zhuǎn)化為憤怒,宣泄出來。
2.要求沒有得到滿足、預期受阻。這在兒童是最常見的憤怒來源。孩子要吃糖,爸爸媽媽擔心孩子身體而拒絕;孩子要玩沙子,爸爸媽媽覺得太臟而拒絕;孩子要買玩具,爸爸媽媽認為太貴而拒絕;等等?;蛘吆⒆诱趯W⒐ぷ鳎艿酱驍_;正玩得熱火朝天,到時間要回家了;等等。這些都是孩子的期待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因而導致孩子怒不可遏,大哭大鬧。
3.挫敗、羞辱感。孩子到了3歲左右,會將自己的能力與他人作比較,也知道成年人對自己的期待是什么。如果做得不夠好,或者達不到要求,孩子會感到很挫敗。有些時候,這種挫敗,以及與之相關的羞辱感,也會轉(zhuǎn)化成為憤怒,發(fā)泄出來。
4.受到傷害。孩子之間有些爭斗,是正常的。有時候孩子會在這種爭斗中受到傷害,有些孩子則比較容易感覺自己挨“欺負”了。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孩子憤怒。另外,成年人語言和行動上的暴力,也會傷害孩子。
5.感到不公。五六歲的孩子比較明白一些行為的對錯,如果他們感到受了冤屈,被錯誤地指責,他們會生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