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但我對自己的觀點毫不懷疑。我相信技術(shù)推動了社會進步。一直都是這樣。
在20世紀50年代,北加利福尼亞地區(qū)在電子產(chǎn)業(yè)的地圖上還是個不發(fā)達的地區(qū),不像今天硅谷在科技產(chǎn)業(yè)地圖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在我的家鄉(xiāng),所有擁有電視機和收音機的家庭必須自己手動更換這些電器里壞掉的真空管。雜貨店里都擺放著巨大的真空管測試儀,每個家庭的大人和小孩們都知道如何使用這些儀器。當電視機出現(xiàn)故障時,我們就打開電視機的外殼,將里面的所有真空管拿到雜貨店,一一插入測試儀里。測試儀上有一個儀表能夠顯示所插入的真空管是好是壞。雜貨店里可以買到新的真空管,所以在測試完之后我們就買回新的來取代壞掉的,再把所有的真空管一一裝回電視機里。
如果你那時候特別小,可能對當時的情形沒什么印象,我告訴你,這是個很麻煩的辦法,但效果還不錯。唯一不好的就是它費時費力,需要有人把所有的真空管都拆下來、一一測試再逐一裝回去。實在是太麻煩了!我曾仔細地觀察過這些管子,試著分析里面物質(zhì)的組成成分。那僅僅是一些細絲,會發(fā)熱并像燈絲一樣會燒斷。它們看上去如此簡單。我思考過如何制造不會燒斷的真空管,或是制造出不使用真空管的電視機。這樣的話,能給人們帶來多大的便利啊!
我總是在考慮技術(shù)的同時也去考慮技術(shù)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小時候我是這樣,成年后依舊如此。比方說十歲的時候,我告訴爸爸說我長大后,想當個像他一樣的工程師,也想做像沙克萊克小姐那樣的小學五年級老師。融合領先的技術(shù)和人文關懷成為我長大后的畢生追求之一。在設計電腦的時候,一些只為技術(shù)狂熱的極客們考慮的僅僅是加上一些芯片,整個設計就完整了。
而我還會考慮整個設計應該像個藝術(shù)品,應該能給使用者帶來最大的便利。這是我設計我最早的計算機作品時的目標,這一計算機后來發(fā)展成了Apple I。Apple I是第一臺帶有鍵盤、允許使用者輸入的計算機,也是第一臺包括了顯示屏的計算機?!皩嵱眉夹g(shù)”的概念對我而言仿佛與生俱來,我在小時候就時常憧憬能夠利用技術(shù)制造人們方便使用的機器。事實上我也做到了!
不管怎么說,認識我的人都會說我是個百分百的工程師,同時也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