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瞅著鬼子搶占了漢城、仁川等戰(zhàn)略要地,卻拿不出有效的應變措施。無奈中,只好祭起“以夷制夷”的老法寶,請英俄兩國出面向日本施壓,甚至還莫名其妙地想讓英國艦隊出兵橫濱,給日本施加壓力。
結(jié)果當然可想而知。精于算計的英國紳士,怎么可能在這個時候,為了別人的利益去干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兒?不過,英國人總算還是給了中堂大人一個面子——促成了中日兩國代表坐到一張桌子前來談判。但日本人的態(tài)度極為強硬,堅決拒絕了中日兩國共同從朝鮮撤軍的建議,致使談判破裂。這也是日本人想要的效果!7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與清政府絕交。
中堂大人不想打也不成了!說到打,應該說中堂大人還是有本錢的。李中堂的淮軍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先進的陸軍部隊,一色的“克虜伯”山、野炮和“溫切斯特”連發(fā)槍,并不亞于日軍的精銳。海軍更不用說,擁有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龐大艦隊,共有戰(zhàn)艦78艘,總排水量約8.5萬噸。尤其是“定遠”、“鎮(zhèn)遠”都是當時亞洲第一流巨艦,倘單以噸位計,它甚至超過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海軍的任何一艘水面艦艇。
日本海軍擁有戰(zhàn)艦31艘,總排水量約6萬噸,但鐵甲艦只有較陳舊的“扶?!币凰摇.斎?,日本還擁有航速和火炮射速都優(yōu)于中國的“吉野”裝甲巡洋艦。以清政府當時的軍力,與日本相比,最低限度也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無怪乎舉國上下一致樂觀,都認為彈丸島國日本不是泱泱中華之對手。就連氣勢洶洶的日本人自己,盡管外表聲色俱厲,內(nèi)心卻未嘗不在犯虛。天皇御前會議制訂的具體計劃是:
陸軍主力鉗制和擊敗在朝清軍,海軍擊敗北洋艦隊。若海戰(zhàn)大勝,取得黃、渤兩海制海權(quán),則直搗北京;倘勝負未決,則陸軍固守朝鮮,海軍控制朝鮮海峽,與陸軍相互策應;倘海戰(zhàn)失利,則退守本土,嚴防中國進攻日本本土。
可見當時日本對“打敗中國”的戰(zhàn)略目標并沒有十分把握。軍力對比,伯仲之間。要較量的就是素質(zhì)了——軍事思想、決策指揮、戰(zhàn)役戰(zhàn)術(shù)素養(yǎng)等??上н@些恰恰是腐敗沒落的清政府和軍隊最虛弱、最提不起之所在,可以說是未戰(zhàn)就已輸給對手三分。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分明是大戰(zhàn)在即,有著一支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卻聽任日軍從從容容地控制朝鮮西海岸各海口、調(diào)兵遣將、運彈饋糧而無動于衷。在朝鮮的陸軍部隊也聽任日軍挾持朝鮮國王、搶占要地而毫無反應。
這還能不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