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個很讓國人失意的條約。尤其是后者,為9年后的中日甲午大戰(zhàn)埋下了禍根?!吨腥仗旖驐l約》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中日兩國同時擁有在朝鮮的派兵權。
今后朝鮮國內若有重大變亂事件,中日兩國彼此出兵前要先行文知照,事畢即撤回,不許留防。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朝鮮已淪為中日兩國的共同保護國,中國在朝鮮的宗主權實際上已被日本分享。朝鮮政府也就從此處于兩個大國的夾縫中。
所以到了1894年這個多事之秋,在東學黨人的步步進逼之下,朝鮮國王結結實實地嘗到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苦頭,他悲哀地看到:除非尋求外力援助挽狂瀾于既倒,否則僅靠朝鮮政府自己,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扶大廈之將傾的。
唯一的辦法是在兩個保護國擇一而求助。朝鮮政府權衡再三,覺得中國人與自己畢竟同宗儒家文化,比起東瀛諸島上的那些小個子們來,還是要顯得可靠一些。而且歷來向中國求兵,人家都是打完仗就痛痛快快地走人,再無牽絆拉扯。雖說少不了要打點些銀子,可總比拿了銀子還賴著不走的要好得多吧?
朝鮮政府這才正式呈文,請求中國政府出兵助剿東學黨人的起義。
可這么一個本該不太大的問題,卻著實讓清政府大傷腦筋。
今非昔比??!
不出兵吧,堂堂大清且又是宗主國的面子往哪里擱?
出兵吧,一旦和虎視眈眈重兵壓境的日本鬼子撞上打起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根據(jù)雙方在《中日天津條約》中達成的協(xié)議,如果中國派兵,日本也可以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