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認識嬰兒的大腦(2)

參與孩子的成長 作者:薛涌


人類對嬰兒智能的這種認識是建立于現(xiàn)代兒童心理學和生理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的??茖W家們通過腦電圖等手段發(fā)現(xiàn):嬰兒大腦中的腦細胞或神經(jīng)元要比成人豐富得多。在嬰兒的腦皮層(控制感性和高層次思維的中心)里,各部分之間的連接也比成人更充分,運轉得更有效率。這也解釋了人類自古以來的常識:為什么兒童幾乎學什么都比大人快得多?

不過,我們更要問的是:這一被現(xiàn)代科學驗證了的常識,對自古以來的教育方法提出了什么挑戰(zhàn)?既然孩子比大人聰明,為什么孩子要聽大人的?當然,大人有孩子沒有的經(jīng)驗,大人靠著這些經(jīng)驗積累了更多的知識,這是大人權威的依據(jù)。但是,即使大人的經(jīng)驗和知識中有相當多的“內(nèi)容”值得孩子們學習,難道在學習的“方法”上,更聰明的孩子也要聽那些遠不那么聰明的大人的指揮嗎?也許大人可以對孩子說:“我年紀大了,腦子不如你好使。但我也曾經(jīng)是個孩子,曾經(jīng)像你一樣聰明。我有你的經(jīng)驗,你卻沒有我的經(jīng)驗。所以我有指導你的資格。”可惜,我們所謂的童年,主要是指3歲以前,這是超出了任何大人的記憶范圍的時期。大人早已忘記了自己和嬰兒一樣聰明時是怎么學習的,自然也沒有能力指揮這臺自己并不了解的“學習機器”的運轉。

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基本就是建立在這種大人的自以為是的基礎上,他們經(jīng)常覺得自己具有種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能力:自己腦子明明已經(jīng)不好使了,卻要指揮一個天才如何運用大腦;自己已經(jīng)沒有什么彈跳力了,也忘了怎么打籃球,卻堅持要教科比怎么“三步上籃”,而且這位科比還必須聽。

我們最習慣的死記硬背,就是經(jīng)典的一例:腦子已經(jīng)變笨的大人,要讓比自己聰明得多的孩子遵守笨人所奉行的教條。我們一直說“書讀千遍,其意自見”。我們學習語言的傳統(tǒng)辦法就是背誦。嬰兒則不用這一套。如蒙臺梭利所言,嬰兒學得最快的時期,正是成人無法指導其學習的時期。在生命的最初一兩年時間里,嬰幼兒能夠把毫無頭緒的“噪聲”整理為語言,并用之進行基本的交流,而這一切都是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完成的。如果換了成人會如何呢?我們都知道破解古文字或密碼的難度。成人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大多數(shù)人對此還無法勝任。如果你能用十年的工夫破解一個失傳的出土文字,你就是世界級專家,可以到哈佛或者牛津拿個終身教職。這就是嬰兒和我們之間的差距:他們每一個都有比哈佛、牛津的教授還高得多的智商。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zhàn)是我們怎么向他們學,而不是怎么讓他們向我們學。你要是一個考不進哈佛的人,就別試圖去教一個哈佛教授怎樣學習他專業(yè)領域內(nèi)的知識。用中國的話說,這叫“關公門前舞大刀”。你要爭取的,是一個旁聽他講課的機會。

現(xiàn)代兒童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許多研究,其實就是“旁聽”嬰兒這一最大的“天才”給我們講課。學者們大多承認,直接學習這位“天才”的大腦運轉方式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對自己的嬰兒期都沒有記憶,也無法讓嬰兒來答疑。也就是說,嬰兒無法直接給我們授課,我們只能“旁聽”,也就是從各種側面觀察研究。特別是最近幾十年,科學的發(fā)展為我們的“旁聽”提供了各種便利的條件。比如,通過腦電圖等手段,科學家們可以測量嬰兒腦組織的密度,分析其神經(jīng)連接的階段性發(fā)育,在解剖學上對嬰兒的大腦和成人的大腦進行比較。上面所講的兒童大腦的優(yōu)越性,就是被這些技術手段所證明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