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觀察并比較幾組人在面對不同程度優(yōu)惠價時的行為。這里,我們著重于“比較”,自己花錢購買蚊帳的人與免費得到蚊帳的人相比,他們的表現常常是不一樣的。
那些自己花錢購買蚊帳的人可能都比較富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知道自己為什么需要這種蚊帳;而那些免費得到蚊帳的人可能是因為貧窮,才會被某家非政府組織選中。不過,情況也可能恰恰相反:免費得到蚊帳的人社會關系優(yōu)越,而窮人由于封閉只好以全價購買。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都無法從他們使用蚊帳的方式上得出任何結論。
因此,這些問題最簡潔的回答方式就是模仿醫(yī)學中為評估新藥的效力而采用的隨機對照實驗(RCTs)。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帕斯卡利娜·迪帕在肯尼亞開展了這樣一項實驗,隨后,其他研究人員分別在烏干達和馬達加斯加進行了類似的實驗。在迪帕的實驗中,隨機選定的幾個人在購買蚊帳時享受了不同程度的價格優(yōu)惠。通過對幾個小組在接受不同價格時的行為進行比較,迪帕便能回答我們前面列出的三個問題,至少在這項實驗的背景下是這樣的。
在本書的第三章,我們將詳細描述迪帕的研究發(fā)現。盡管有爭議的問題仍然存在(例如,這些實驗并沒有告訴我們,將進口的蚊帳以優(yōu)惠價出售是否會損害當地廠家的利益),但這些實驗結果還是使這場爭論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并極大地影響了這方面的政策導向及言辭。
從泛泛而論轉向具體剖析,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一旦我們了解窮人是否愿意花錢購買蚊帳,以及他們是否會使用免費得到的蚊帳,那么我們所了解的就不僅是發(fā)放蚊帳的最好方式了;我們還會了解,窮人是怎樣做出選擇的。例如,蚊帳得到廣泛應用的最大阻礙可能是人們不了解這種蚊帳的好處,可能是窮人買不起蚊帳,也可能是他們的頭腦完全被當前的問題所占據,根本沒空去擔心以后的事。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能了解窮人的特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他們除了手里沒有多少錢之外,在生活上同其他人都是一樣的嗎?或是他們極度貧困的生活與其他人的生活在本質上有哪些不同?如果他們的生活有什么特殊之處,他們是否會因此而掉入“貧窮陷阱”?
被困于“貧窮陷阱”
對于蚊帳應免費贈送還是有價銷售的問題,薩克斯和埃斯特利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這并不是巧合。在發(fā)展援助及對待貧窮等問題上,即使一些具體問題似乎應有標準答案,如蚊帳的價格,但大多數富國專家所持的立場仍會受其特定世界觀的影響。一方面,杰弗里·薩克斯(在聯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及援助機構的參與下)希望能為窮人提供更多援助,應該免費贈送窮人一些物品(化肥、蚊帳、學生電腦等),我們應勸告窮人去做我們(或薩克斯、聯合國)認為對他們有好處的事。例如,孩子們可以在學校免費用餐,從而鼓勵他們的父母定期送他們上學。另一方面,埃斯特利、莫約、美國企業(yè)研究院的相關人員以及其他一些人則反對援助,他們不僅認為援助會使政府變得腐敗,而且從更基本的層面上看,他們認為,我們應該尊重人們的自由——如果這是他們不想要的東西,我們就沒有理由強迫他們接受:如果孩子們不想去上學,那么對于他們來說,接受教育一定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