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朝鮮:我們第一次戰(zhàn)敗》第1章(2)

朝鮮:我們第一次戰(zhàn)敗 作者:(美)貝文·亞歷山大


南朝鮮人擁有的唯一具有一點點抵御T34坦克潛力的武器是美式57毫米低平彈道反坦克炮和60毫米火箭筒。57毫米反坦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廢棄不用的遺物,只有靠偶爾僥幸的射擊才能阻止身披重甲的T34坦克。坦克上易受攻擊的部位不多,其中之一是后部引擎上方的格柵。火箭筒打到北朝鮮坦克的兩側(cè)不會造成什么傷害,要么就被彈飛到一邊。只有新近研制但尚未試驗的、在最初幾周匆忙空運到朝鮮的90毫米超級火箭筒,有些情況下才起作用,但并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管用。

北朝鮮人顯然知道南朝鮮人沒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因為他們采取了在通常戰(zhàn)爭情況下會招致滅頂之災(zāi)的戰(zhàn)術(shù):他們將坦克車排成縱隊,一輛接著一輛,在寬度為5.5米的狹窄的朝鮮土路上向南部進發(fā);其步兵亦排成一行,緊隨在坦克之后。

哪怕在路基表面的合適地方埋上幾顆反坦克地雷,就可以阻擋住整個縱隊。南朝鮮人擁有八十九門野戰(zhàn)炮(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美國步兵火炮連使用的近程105毫米M3輕型榴彈炮),從其中一些發(fā)射出的炮彈幾分鐘之內(nèi)就可以摧毀受阻的坦克縱隊,從攻擊機上投下的凝固汽油彈也能將其摧毀。但是由于南朝鮮人最初根本沒有這些武器,北朝鮮人便能在白天肆無忌憚地沿路南下,一路摧毀南朝鮮人的陣地,擊潰任何魯莽向他們進攻的部隊,為緊隨其后的步兵開辟了實際上沒有什么反抗的行進通道。

北朝鮮人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戰(zhàn)術(shù),不僅是因為南朝鮮人無法與之抗衡,而且還因為朝鮮的地形促使坦克待在道路上。朝鮮的國土約有四分之三是山脈,這對坦克來說十分不利,甚至是致命的。大部分相對平坦的陸地在1950年夏天也都是小塊的潮濕稻田,其間被隆起的狹窄走道和路堤分開。在很多稻田里,坦克行動都有困難。正是基于對朝鮮地形做出這樣的評價,再加上如下一種判斷(該判斷后被證明大體上是錯誤的):即朝鮮小溪上的單車道橋梁十分單薄,支撐不住坦克的重負,因而美國的軍事顧問才在1949年拒絕了南朝鮮人對坦克的要求。也許那些顧問推論,蘇聯(lián)和北朝鮮人也會得出同樣的結(jié)論,從北朝鮮的武器庫中撤掉坦克。更有可能的是,美國人用地形作為一種借口,拒絕南朝鮮人對坦克的要求,因為他們擔(dān)心好戰(zhàn)的南朝鮮總統(tǒng)李承晚,一如他曾威脅要做的那樣,會用坦克進攻北方。雖然美國有意只給南朝鮮提供防御性武器,但正是出于這種獨特的美國式思維,美國顧問才未能提供任何足以抵御坦克的防御性手段。首批反坦克地雷是在6月30日,即入侵的第六天,從日本空運至朝鮮的。當(dāng)時南朝鮮軍隊狀況混亂不堪,地雷的分發(fā)及使用方面的訓(xùn)練又花了許多時間。而這時,T34坦克卻在滾滾推進之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