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京東總部已經(jīng)遷到了北京北辰世紀中心,劉強東坐在寬大的沙發(fā)上說:“說實話,我是那種有信仰、沒偶像的人!”盡管他很少崇拜誰,但欣賞柳傳志、王石,因為他們將企業(yè)從很小帶大,甚至成為國際性企業(yè),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榮譽,并且在企業(yè)壯大的過程中,給員工一個很好的發(fā)展空間。而當時代將劉強東推上風口浪尖的時候,他也承擔起了帶領企業(yè)從小到大的發(fā)展重任。
2.“看準路子堅持一輩子”
中關村是一個締造神話和孕育企業(yè)家的地方,很多公司從這里起步,它們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中國知名的企業(yè),聯(lián)想是這樣,讀書網(wǎng)也是這樣。
人們喜歡中關村,因為IT行業(yè)是中國第一個完全市場化的行業(yè),這里很公平,雖然100個人進來,有99個失敗回去的。但是在中關村人看來,在這里,每個人成功和失敗的概率是一樣的。
最初,中關村還是一個創(chuàng)造高利潤的地方,一臺電腦能夠掙五六百元,有時候甚至上千元,但是到了2000年,中關村就一下子進入了微利時代。利潤很低,低毛利的產(chǎn)品,稍微一降價就會全虧了,賺錢時就賺一兩元錢,一賠就二三十元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可能10年的積累,一年就虧沒了。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很多人一夜暴富,更多的人一夜變窮了。在中關村的這些店主里,賺了錢的,80%想到的是轉型。劉強東說:“有幾家稍微做得好一點的,后來就做別的了。有的去開服裝店,有的去開餐廳,有的去開洗腳城了。”
但是,劉強東沒有,他在中關村專注地做著他的光磁銷售,當時跟劉強東同在一個市場擺攤的店主基本上沒有留在這個行業(yè)的了。劉強東說:“從1998年創(chuàng)業(yè)到現(xiàn)在,我都沒離開這個行業(yè)。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Web2.0,沒有想過做SNS,我們集中了公司的所有資源、所有精力來做這一件事情。這條路走不下去,我們就無路可走了?!?/p>
一路走下來,劉強東收獲了自己的事業(yè)。幾年過去了,劉強東的公司逐漸壯大。隨著生意的不斷好轉,劉強東“轉戰(zhàn)”了多個地方。多年后,他能夠如數(shù)家珍般地說出自己辦公的每一個地方,他說:“從1998年3.2平方米的一個柜臺。做了一年多的時間,搬到北大資源西樓2422房間,那是一個18平方米的房間。不久之后,又把2426、2424租下來。又過了不到一年,就買下了這個樓的12層。開始建柜臺,每年柜臺增加四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