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死亡禁忌特別多的國家。我們生活中的許多風俗習慣都是為了避免對死亡的意識。孝敬鬼神的目的也是希望他們保佑或至少不打擾我們的現(xiàn)世生活。佛教對民間最廣泛的影響是輪回觀念,一個輪回又回到現(xiàn)世之中。以前每當我從外國小說或電影中看到以親吻作為向死者告別的儀式時,心里就特別不自在。現(xiàn)在我明白了:我們的文化中對死亡的高度禁忌已侵入到我的潛意識深處。
將繁衍作為通往永恒的方式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延續(xù)到身后的騙局。肉體的延伸替代不了人超越死亡、將生命轉化為精神性存在的沖動,只能說肉體的延伸將對永恒的渴望交付給了身后。
我們看到:重視肉體的延伸,與以身外之物來標志自己生命力的生存哲學,是完全一脈相承的。用物的尺度作為衡量生命力的標準,也意味著一個人把他的身體與生命力直接等同起來。人的身體中最能證明生命力的就是食與性。前者我們稱之為“口?!薄?诟U撸庥卸阂皇侵赋缘孟?;二是指有吃的機遇。前者需要有一個饕餮之徒的好胃口。為了獲得或刺激起這樣的好胃口,孔子早就說過要“食不厭精”。西方人每每驚詫于中國菜肴之豐富、制作之精細,他們不明白食文化在中國特別發(fā)達的原因就在于我們是把“食”當作生命的目的和直接象征看待的。西方人只是把“食”當作維持生命力的手段,類同汽車加油,他們當然就沒有這樣的口福。這種差別在日常小事中也反映出來。我們見到熟人的招呼語是:吃過了嗎?言下之意是,你活過了嗎?醫(yī)生打發(fā)無藥可救的病人回家時,總是對他的親屬說:“想吃啥就讓他吃點啥。”真是絕妙地展示出把“食”等同于生命目的的文化心態(tài)。
毋庸多言,我們幾乎是以同看待口福一樣的心態(tài)去看待性的,即所謂“艷?!薄.斝詢H被歸結為胃口與機遇時,人就徹底地物質化了。故而我們歷來極為看重肉體。當肉體大于精神時,人還有什么價值可言呢?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也不必奇怪了:我們一面重視對肉體的道德審判,另一面眷戀著色情。這種色情在道德的壓力下就普遍表現(xiàn)為對他人私生活興趣濃厚的窺探意識上。這種下流的窺探意識以道德警察的面貌出現(xiàn),任何人的軼聞趣事一經(jīng)這種關注都變成了越軌的肉體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