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哲學簡史》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4)

中國哲學簡史 作者:馮友蘭


《荀子》的折中趨勢

在中國哲學的領(lǐng)域里,在公元前3世紀后半葉有一個強大的調(diào)和折中的趨勢。雜家的主要著作《呂氏春秋》就是這時候編著的。但是這部著作雖然把其時的各家大都涉及了,偏偏沒有對于折中主義自己的觀念予以理論的根據(jù)。可是儒家、道家的著作家都提出了這樣的理論,它表明兩家盡管各有不同之處,然而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折中精神。

這些著作家都同意有一個唯一的絕對的真理,名叫“道”。各家大都有所見于“道”的某一方面,在這個意義上對于“道”的闡明都有所貢獻??墒侨寮业闹骷抑鲝?,唯有孔子見到了全部真理,所以其他各家都在儒家之下,雖然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儒家的補充。道家的著作家則相反,主張只有老子、莊子見到了全部真理,因而道家應當在其他各家之上。

《荀子》有一篇題為“解蔽”,其中說: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勢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欲謂之,道盡慊矣;由法謂之,道盡數(shù)矣;由勢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此數(shù)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鬃尤手也槐危蕦W亂術(shù)足以為先王者也。

荀子又在《天論》中說:

慎子有見于后,無見于先;老子有見于詘,無見于信;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

照荀子的看法,哲學家的“見”和“蔽”是聯(lián)在一起的。他有所見,可是常常同時為其見所蔽。因而他的哲學的優(yōu)點同時是它的缺點。

《莊子》的折中趨勢

《莊子》最后一篇《天下》的作者,提出了道家的折中觀點。這一篇實際上是先秦哲學的總結(jié)。我們不能肯定這位作者是誰,這并不妨礙他真正是先秦哲學的最好的歷史學家和批評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