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博弈與社會》第二節(jié) 軸心時代的制度企業(yè)家(7)

博弈與社會 作者:張維迎


但由于當時生產(chǎn)力落后,技術進步緩慢,財富的主要形態(tài)是有限的土地,除了像司馬遷等極少數(shù)人外,絕大部分思想家(包括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看不到市場競爭可以帶來雙贏的結(jié)果,不理解“看不見的手”的魅力。因此,他們不是把增加生產(chǎn)滿足需要而是把節(jié)制欲望作為人們追求幸福的主要方式,主張“清心寡欲”、“無欲無求”,認為只有利人之“心”才可以有利人之“行”,世界才可以沒有罪惡,人類才可以幸福。在這一點上,無論孔子、墨子、老子,還是釋迦牟尼、耶穌,意見都是一致的。但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市場制度是實現(xiàn)“互助相愛”最有效的方式(當然不是唯一方式),只要人們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利己之“心”完全可以變成利人之“行”,相爭可以不相害。

(4) 誠實守信  在社會博弈中,一個人選擇什么行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他人行為的預期,對他人行為的預期既與其“言”有關,也與其“行”有關,言是傳遞信息、許諾怎么做,行是實際怎么做,所以孔子講“聽其言,觀其行”。言行一致是人類互助合作的基礎,只有言行一致,人們才有穩(wěn)定的預期,才有基于長遠利益的行為,社會才能和諧。言行不一會攪亂人們的預期,使行為難以協(xié)調(diào),必然導致社會沖突。言行一致就是說話算數(shù),誠實守信。

軸心時代的大部分思想家都把誠實守信作為人們應該遵守的基本準則。儒家學說把“仁、義、禮、智、信”作為“立人”五德?!吨芤住の难詡鳌分v“修辭立其誠”,就是要說真話??鬃又v:“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孟子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墨子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保ā赌印ば奚怼罚├献釉唬骸靶叛圆幻溃姥圆恍??!鼻f子說:“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保ā肚f子·漁父》)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其中“不妄語”與儒家的“信”相通,就是不欺騙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說,皆是妄語。猶太圣賢告誡人們:“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他所喜悅。”(《圣經(jīng)舊約·箴言》,第12章第22節(jié))摩西十誡的第九誡是“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圣經(jīng)出埃及記》,第20章第 2-17 節(jié))?!叭嗽谧钚〉氖律现倚?,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保ā堵芳痈R簟?,第16章第10節(jié))蘇格拉底建議人應該過一種誠實的生活,榮譽要比財富和其他表面的東西重要。他認為,人有責任追求人格的完美,舉止光明磊落,并為建設一個公正的社會而努力工作。

或許應該指出的是,基督教講的誠信與我們一般的誠信有所不同,耶穌強調(diào)的是對上帝的誠信。只要每個人對上帝是誠信的,人與人之間就是誠信的。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是通過上帝這個中介保證的,也惟其如此,誠信方可實現(xiàn)。對一個信教的人來說,這樣的誠信要求更有力,因為一個人對他人隱瞞事實真相、說謊,不一定被對方察覺,但上帝無所不知,人的一言一行上帝看得清清楚楚,任何欺騙行為都會被上帝識破。所以,真正的基督徒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是誠實的(除非說謊是為了對他人的愛,如保護他人的生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