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正式的制度還是非正式的制度,之所以能夠有助于解決協調和合作這兩個社會基本問題,是因為它們會對人們的行為施加約束,幫助人們形成預期,甚至影響人們的偏好。施加約束實際上改變了當事人選擇每一種行為所得到的回報。顯然,這對于解決合作問題至關重要,因為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合作行為的回報來激勵當事人選擇合作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制度(包括非正式制度)還會起到形成和改變人們預期的作用。比如,英國的希思羅機場規(guī)模非常巨大,旅客非常容易走失。如何盡快地找到失散的同伴就是一個典型的協調問題:因為你很難預期你的同伴會在哪兒等你。為了解決這樣一個協調問題,管理當局在機場設立了一個“碰頭點”(meeting point)。這樣,任何走散的客人都會想到來這個地點等候同伴。設這樣一個“碰頭點”,實際上是為了解決協調問題確立了一個非正式制度。
經濟學家區(qū)別了價格制度和非價格制度,這一分類與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分類相關但并不相同。價格制度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通過貨幣價格實現的商品和服務的市場交換。而許多互惠的交換行為,并不以貨幣形態(tài)表現。比如,家庭里的相互關照和愛護,我們很少看到丈夫需要花錢讓妻子為自己做菜做飯。這類非貨幣交換的互惠行為,我們就可以看成是非價格制度。傳統(tǒng)上,經濟學家主要研究的是價格制度,對非價格制度注意不夠。但無論價格制度還是非價格制度,都是市場經濟中人們協調預期和促進合作的手段。傳統(tǒng)上人們把價格制度理解為市場機制,把非價格制度排斥在市場機制之外,這是一種誤解。這種誤解導致了對市場經濟本身的誤解。事實上,市場經濟中,價格只是市場運作的形式之一,市場經濟中的大部分非價格制度(如聲譽機制)都是市場制度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市場最本質的是自由選擇和自由簽約權,而不是價格。反過來,在計劃經濟下,即使價格也只是政府控制經濟的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市場機制,因為這種價格不是自由形成的。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以及價格制度和非價格制度都是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它們如何協調預期和促進合作,我們在本書以后的章節(jié)中會進一步討論,這里不再深究。但有必要指出的是,無論什么制度,正式的也好,非正式的也好,價格的還是非價格的,都是人創(chuàng)造的,也是由人執(zhí)行的,其中,“企業(yè)家”是創(chuàng)造制度和執(zhí)行制度中最重要的非政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