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是的。美國將在這里待上200 年,并會在那個彈丸之地繼續(xù)動武,直到他們學會如何投票選舉并統(tǒng)治他們自己。
于是乎便誕生了一個悖論:即看似自相矛盾的強制實行的民主,強加的自由和脅迫下的解放運動。這個悖論成為美國一個世紀的外交政策的典型特征。
應當立即指出的是,與這個“新政策”并行的舊的帝國主義傾向仍然在起著作用。出于經(jīng)濟上和戰(zhàn)略上的考慮,加之慣有的種族優(yōu)越性想法——這些都在美國和拉丁美洲的關系上起著他們各自的作用。實際上,威爾遜的方式在很多方面只是與這個地區(qū)先前就存在的一些政策緊密結合在了一起。
美國戰(zhàn)略的關鍵所在是中美地峽和從佛羅里達海峽到特立尼達島的長月形群島,它將加勒比海地區(qū)從大西洋分隔開來,就是亨利·卡波特·洛奇所謂的“大陸根據(jù)地”、“國防重要的外壘”。因此,該地區(qū)最重要的一些國家是尼加拉瓜和巴拿馬,還有古巴以及海地的群島。海地島在1844 年被分為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兩個國家。
控制正在開鑿的巴拿馬運河的計劃是1903 年通過軍事手段解決的。事實上,美國艦隊曾經(jīng)兩次被派遣到哥倫比亞(分別是1885 年和1895 年),但正是他們的第三次干預行動才被證明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這次是為了支持巴拿馬分裂主義者。其實,由于哥倫比亞參議院拒絕批準將土地出租用于運河的建造后,羅斯福便使用美國海軍的力量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巴拿馬政府。美國在90 分鐘的分離主義者政變中,正式承認巴拿馬共和國,而巴拿馬共和國政府將其一條寬約10 英里的領土殷勤地獻給華盛頓政府用于運河的修筑??尚Φ氖牵@根本就是一場軍事小表演。被報道的僅有的傷亡是“在薩爾斯皮德斯街上的一名華人……和一頭驢子”。
1914 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了。但直到1979 年,它一直被控制在美國人手中。也曾有這樣的計劃,要建造一條更北的經(jīng)過尼加拉瓜的運河。實際上,在1902 年那里發(fā)生的火山爆發(fā)所引起的美國參議院的驚恐之前,尼加拉瓜本來好像是要為美國提供一條更合適的線路(經(jīng)過尼加拉瓜湖)。但美國企業(yè)的利益在這個國家并不是很大:相比在拉丁美洲17 億的總投資而言,美國1912 年在那里的總投資不超過250 萬美元。然而當尼加拉瓜獨裁者荷賽·桑托斯·澤拉亞似乎在與盎格魯– 法國財團玩把戲的時候——兩名美國人由于參加一場動亂而被處死——美國便中斷了與他們的外交關系。澤拉亞被迫辭職,一個以阿道夫·迪亞茲——前拉盧茲– 洛杉磯礦業(yè)公司財務主管為首的新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了。1912 年在澤拉亞的要求下,3 000 名美國海軍軍人被派遣前去平息一次反對他的起義,一支百人的小分隊在那里一呆就是13 年,以幫助他扶持政權。這次軍事干預的成果就是1916 年簽訂的布賴恩– 查莫羅條約,該條約使美國以300 萬美元換取了在尼加拉瓜境內開鑿運河以及在芬斯加海灣建立海軍基地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