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工業(yè)革命》第三章 生活的調味品(6)

新工業(yè)革命 作者:(美)彼得·馬什


福特辯解說反對他的主張的方法降低了工廠的技術水平。福特說:“我們已經把比較先進的技術運用到規(guī)劃、管理及工具制作中,沒有技能的工人已經享受到這項技術帶來的成果?!?/p>

1914年,福特公司使用大批量生產技術,13000名工人生產260720輛汽車。美國汽車行業(yè)的其他公司使用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術,以福特公司5倍的人力生產出與福特公司相同數量的汽車。

大批量標準化是整個20世紀最重要的制造技術。

所有人都承認這個生產系統(tǒng)是極其有效的,盡管如此,一些評論家開始思考它將被什么替代。大批量標準化生產使用了可互換零件系統(tǒng),但本質上不太靈活,它適合于生產相同的產品,如果生產不同的產品,效果就不太理想。1952年,約翰·迪堡出版了他的新書《自動化》(Automation)。他指出,那個時代大部分工廠依賴“不靈活的生產機器”,它們無法制造生產周期相對較短而設計又頻繁變化的產品。*

這種可能性在彼得·德魯克1973年出版的《管理:任務、責任、實踐》(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一書中有更加清晰的描述。書中闡述了大批量生產如何發(fā)展并變得靈活。德魯克指出,靈活的大批量生產能夠利用完全標準化的生產流程生產不同種類的產品,關鍵是制造方式不同。

運用靈活大批量生產原則的具體技巧是系統(tǒng)地分析產品,找到隱藏在多樣化下的共同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用來將最少數量的標準化(可互換)零件組裝成最大數量的產品。換言之,多樣化的負擔從制造轉移到組裝。

德魯克預測:“靈活的大批量生產將逐漸成為未來的大批量生產系統(tǒng)?!?/p>

* 迪堡指出:“很多被廣泛描述的自動化和半自動化工廠依賴不靈活的生產機械,這些生產機械只適用于生產周期特別長的產品,對于生產周期一般或者很短的產品無效……只有當生產周期一般或者很短的產品的自動化生產問題解決了,自動控制機制才能最大范圍、最大限度地應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