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王道,霸道?--有槍便是草頭王
一、兵變流行漸成風
1912年3月1日午夜的豐臺兵變,可說是“北京兵變”的一個副產品。當第三鎮(zhèn)潰兵帶著財物從京城涌至豐臺后,同屬第三鎮(zhèn)的當地駐軍眼饞心熱之下,也忍不住拷貝了同袍們在北京所干的勾當。令他們感到遺憾的是,作為交通要道的豐臺并非繁華市集,盡管當地鋪戶及土貨洋行被搶擄得一家不剩,但千人之欲,一鎮(zhèn)難填,因而次日有火車開抵時,車上的行李貨物及旅客的隨身財物均被這些人洗劫一空,算是一個遲到的補償。
保定距北京不遠,又駐有大量軍隊,兵變消息傳來后,當地駐軍同樣技癢難耐,蠢蠢欲動。3月1日,淮軍士兵因剪辮而暴動,駐東關的第二鎮(zhèn)得以借機肇亂,滿城槍聲響如爆竹,亂兵們到處搶掠燒殺,加之當晚月黑風高,風助火勢,巍峨的東關城門大半被燒毀;西門至二道口的繁華地帶也盡成灰燼;就連保定東關子火藥庫,所儲存的數萬槍支與不計其數的子彈,也統(tǒng)統(tǒng)被亂兵們搶去。
保定的兵變蔓延至附近十數縣,直到三四天后才告平息。兵變后,保定居民紛紛逃出城外,雖說是新春佳節(jié),但城內十室九空。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反對剪辮的淮軍士兵雖說思想保守,但搞起燒殺搶劫來卻一點都不保守,據稱藩庫銀款即被其先下手為強,而各司道廳被悉數燒毀,也系其杰作。
至于天津兵變,則更像是亂兵們的一種心靈感應。3月2日,直隸總督署衛(wèi)隊、北段巡警及張懷芝所部巡防營即有不穩(wěn)跡象。當天下午,通衢街市上到處可見身穿灰襖、頭扎黑巾的營兵們與巡警在一起交頭接耳,鬼鬼祟祟,欲行不軌。晚上8點,北京開來一列火車,車上突然跳下亂兵四五十人,一下車就是一陣排槍,火車站燃起大火。
這把大火,就像武昌起義中的一聲槍響,立刻拉開了天津兵變的序幕。各路亂兵心存默契,他們沖出營房,向當鋪、票號、洋行、綢緞莊、造幣廠等存有真金白銀的地方分路撲去。巡警們與各色劫匪們也大展身手,不甘落后,搞到末了,幾乎是明火執(zhí)仗,沿街挨門挨戶地搶掠。這一晚,整個天津華界儼然已成無政府狀態(tài)。直到第二天早上,一些落單的亂兵和搶匪被當街處死后,天津兵變才告結束。
北京兵變后,袁世凱急調姜桂題所部毅軍入京平亂,緝捕亂兵。鑒于兵變主力、第三鎮(zhèn)第九標士兵業(yè)已潰散,袁世凱又將第十標調入京城,拱衛(wèi)總統(tǒng)府。之后,袁世凱又調來第六鎮(zhèn)的兩營兵及駐小站的巡防營等部,第三鎮(zhèn)余部則被調出京城,并責成統(tǒng)制曹錕認真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