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門檻上的民國》第二章 君憲,共和?--被抹殺的程序(13)

門檻上的民國 作者:金滿樓


四、“趕”出來的民國

歷史的發(fā)展往往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這種偶然性所帶來的不可預測性與不確定性通常被稱為“變數(shù)”,正因為有這些因素的存在,歷史才會顯得多姿多彩,而又令人不可捉摸。

1911年11月27日,馮國璋奪取漢陽之時,由徐紹禎所率領的“江浙聯(lián)軍”也正全力圍攻南京,盡管兩江總督張人駿、江寧將軍鐵良及江防營統(tǒng)領張勛向袁世凱連連告急,要求調(diào)派援軍,但袁世凱對此力有不逮,最終只能置之不理。5日后,南京城破,清軍殘部在張勛的率領下撤往江北。

在漢陽已陷、武昌指日可破的危急形勢下,革命陣營拿下南京的意義遠遠超過了一個城池的得失。12月4日,“江浙聯(lián)軍”占領南京的消息傳來,“各省代表會”當即決定,臨時政府設在南京,代表們撤離北洋軍炮口之下的武昌,前往南京繼續(xù)開會。

歷史同樣充滿了各種巧合。就在同一天,由于武昌前線形勢極其緊張,“各省代表會”的留滬代表及陳其美、程德全、湯壽潛、章太炎、蔡元培等人也作出了同樣的決定,而且他們更進一步,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

上海方面的通電發(fā)布后,仍在武漢的各省代表大為不滿,因為按原議,留滬代表僅僅是一個負責“聯(lián)絡聲氣,以為鄂會后援”的“通信機關”,他們擅自決定臨時政府所在地及選舉臨時政府首腦純屬越權之舉,“既不合理,又不合法”。于是,“各省代表會”在12月7日作出決議,請黎元洪電告滬軍都督陳其美,“在滬聯(lián)合推舉大元帥、副元帥等名目,請其宣告取消”。

在各省代表看來,上海方面的決議意在“爭權”;而對“首義都督”黎元洪來說,陳其美等人背著湖北方面選舉黃興為正元帥、自己為副元帥的決議,顯然是在與自己“爭位”。黎元洪對此甚為惱怒,次日即發(fā)出一道措辭嚴厲的電文:各省代表均到湖北,議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并訂期在南京公舉臨時大總統(tǒng),組織臨時政府。經(jīng)我處通電各省,應都已知曉。現(xiàn)忽然來電,稱上海有十四省代表推舉黃興為大元帥、元洪為副元帥之說,所言甚為荒誕,如確有其事,請設法聲明取消,以免淆亂耳目。

要說起來,上海方面搞的這個“大元帥、副元帥”也確實站不住腳,且不說留滬代表不具備議決權限,就是開選舉會時,與會者也極其混雜,除各省留滬代表之外,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滬軍都督陳其美及江蘇地方軍政分府的馬良(鎮(zhèn)江都督府代表)、王照(江北都督府代表),乃至毫無代表名分的章太炎、蔡元培、顧忠琛等人,也摻雜其中并參與投票。如此不倫不類,非但“各省代表會”及湖北方面一致反對,就連“江浙聯(lián)軍”將領也都不肯承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