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門檻上的民國》第一章 無法和諧的開始(2)

門檻上的民國 作者:金滿樓


隨著地位的上升,孫武獨斷專橫的作風也日漸暴露,他不但居功自傲,而且還不時排擠打壓其他革命團體的成員,就連同屬“共進會”的同志,也不例外。孫武的做法引起了部分革命黨人的極大不滿,他們私下里議論孫武:“做了幾天新官就瞧不起人,要是長久下去,那還得了嗎?”

沒過多久,黃申薌也加入了這部分人,并進而成為“倒孫”事件的主要謀劃者和實際領導者。這,恐怕是孫、黃二人相交之初怎么也沒有想到的。

孫武生于1880年,曾入武備學堂從習軍事,后任湖南新軍教練,并于庚子年參與唐才常“自立軍”舉義。據說,孫武在湖北發(fā)展革命時,常有人誤認為他是孫文(即孫中山)之弟,而孫武亦笑而不語,不多作辯白。

孫、黃之交,淵源頗早。1906年,“日知會”成立,孫、黃均為這個革命團體的會員?!叭罩獣北黄茐暮?,孫武流亡日本。在日期間,孫武先是加入了同盟會,后因不滿孫中山、黃興專注于華南起義的做法,而于1907年8月與四川張百祥、湖南焦達峰、江西鄧文翚等人在日本東京另組“共進會”,準備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聯(lián)絡會黨發(fā)動反清起義。1908年后,孫武回國,隨即以“共進會”的名義在湖北開展革命活動。

在運動會黨與革命士兵的過程中,孫武再度與黃申薌重逢,而后者此時已是湖北革命團體“群治學社”的主要負責人。因此前均是“日知會”會員,孫武隨即邀請黃申薌加入“共進會”。此后,“群治學社”中的一些鄂籍成員也陸續(xù)加入。在黃申薌的引薦下,其他一些革命小團體如黃元吉、湯舜卿的“文學研究社”,丁仁杰、蕭國寶的“自治團”,李建中、梁維亞的“武德自治社”,向海潛、李紹白的“群英會”等也都相繼加入了“共進會”。

1910年4月,湖南長沙發(fā)生“搶米”風潮,“群治學社”打算趁機發(fā)難,后因消息走漏而事敗。作為“群治學社”的主要負責人,黃申薌逃亡上海,“群治學社”也被迫易名為“振武學社”,并在很短的時間內發(fā)展到上千人。

黎元洪時任湖北新軍協(xié)統(tǒng),他探得“振武學社”的消息后,為防止事變,便將社長楊玉鵬開除出營。“振武學社”又被迫更名為“文學社”,蔣翊武被推為社長。至1911年7月,“文學社”成員已近三千人。

與此同時,孫武、張振武等人領導的“共進會”也在湖北新軍及會黨中聯(lián)絡了兩千余人,成為與“文學社”并存的一支重要革命力量。經數(shù)次會談,湖北的兩大革命團體決定聯(lián)合行動。就在武昌起義爆發(fā)的前夕,“文學社”與“共進會”舉行聯(lián)席會議并建立了統(tǒng)一的指揮系統(tǒng),孫武被推為起義部隊的參謀長。革命成功后,他當上了湖北軍政府的軍務部長,算是實至名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