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尋找的是私人經(jīng)驗而非公共歷史,那么連抵達山頂也成為選擇性敘事而非主要論點,在高處漫游的人成為故事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我們能遺忘運動和紀錄,而當我們這么做時,目的地哲學便再次與疏離哲學平衡。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攀登奧勒岡州山峰的二十歲導游斯莫克·布蘭查德,在我最喜愛的一本登山回憶錄《在世界走上走下》中寫道:“有半個世紀,我試著推廣‘登山最好被視為野餐與朝圣混合’的概念。上山野餐 朝圣缺乏侵略而充滿快樂。我希望能使大家明白,溫和的登山值得用一輩子時間快樂地追求。戀愛事件能被記錄嗎?”快活、幽默的布蘭查德既是步行者也是登山者,他所敘述的歡樂包括奧勒岡海岸長途健行和內(nèi)華達嶺及太平洋岸西北部的許多攀登。跟包括約翰·繆爾和卡里·史奈德在內(nèi)的許多太平洋岸登山家一樣,布蘭查德以折衷漫游和抵達的方式接近山,使人想起太平洋另一邊中國和日本的古老登山傳統(tǒng)。
中國和日本的詩人、圣者、隱士所贊美的與其說是登山,不如說是置身山中,而中國詩畫中常描繪的山是遠離政治和社會的靜謐地點。在中國,漫游被贊美--“‘漫游’是陷入狂喜的道教術語,”一位學者寫道--但人們有時以愛恨交織的態(tài)度看待抵達。李白有首詩題為《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不遇”在當時的中國詩里是很普遍的主題。詩中的山有著物質(zhì)和象征意義,因此行走暗藏的言外之意:
李白的同代詩人--襤褸、幽默的佛教徒隱士寒山寫道:
人問寒山道,
寒山路不通。
似我何由屆,
與君心不同。
在日本,自史前時代以來,山一直有宗教意義,但是伯恩鮑姆寫道:“公元六世紀前,日本人不登圣山,圣山被視為有別于此世的領域,神圣過度以致不適于人。人們在山腳建神社,從遠處崇拜山。隨著佛教在六世紀自中國傳入,才產(chǎn)生了登圣山到絕頂,在頂顛與神交談的做法?!敝?,雖然僧侶和苦修者漫游,但漫游的模糊意義被朝山的確定意義勝過。登山成為宗教儀式的中心部分,尤其是在佛教中強調(diào)登山的宗派修驗道中更是如此?!靶掾灥赖拿總€層面都在概念或?qū)嵭猩希c圣山的力量和崇敬行為相關?!毖芯啃掾灥赖慕艹鑫鞣綄W者拜倫·鄂爾哈特寫道。雖然節(jié)慶、寺廟儀式、山中苦修也是修驗道的一部分,但是登山是修驗道的中心部分,并有神職者的導游服務出現(xiàn)。山被理解為佛教的曼陀羅,登山與通往悟境的六個精神成長階段相應。十七世紀俳句詩人芭蕉在漫步途中登過一些修驗道最神圣的山,如他在俳句和旅行敘事的杰作《往極北的窄路》中所述:“我……隨我的導游展開往山頂?shù)陌擞⒗镩L征。我走過霧和云、呼吸高處的稀薄空氣、踩滑冰和雪,直到最后通過日月之路的云門,我抵達山頂,喘著氣,幾乎凍死?!笔攀兰o末修驗道被禁后,不再是日本的主要宗教,但它仍有神社和信奉者,富士山始終是主要朝圣地,日本人始終是世界上最熱情的登山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