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浪游之歌:走路的歷史》時速三英里的思維(4)

浪游之歌 作者:(美)麗貝卡·索爾尼


智者學派在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前統(tǒng)馭著雅典人的生活哲學,他們也是著名的走路者,經(jīng)常在日后亞里士多德設立學校的小樹林中從事教學。由于柏拉圖對該學派的嚴辭攻擊,使得sophist和sophistry二詞至今仍是“欺騙”和“狡詐”的同義字,盡管其字根sophia實有智慧之意。不過十九世紀美國的智者學派致力于娛樂式教學與公開演講活動。他們到處講演,以滿足一群群渴求信息與觀念的觀眾。智者學派雖然將雄辯視為取得政權的工具,將勸說和辯論能力視為雅典民主的支柱,但是他們也傳授其他知識。柏拉圖在攻訐智者學派時其實有失真之處,因為他將智者學派學者編造為古今最狡猾、最具說服力的一群雄辯家。

不論智者學派的道德操守為何,他們都跟許多只忠于自己信念的人一樣,流動性很大。也許因為他們所效忠的都是難以捉摸的信念,而一般人所效忠的對象則多拘泥于人物或場所,所以他們經(jīng)常被迫四處游蕩,因為他們的信仰需要逃脫各種束縛。再者,信念畢竟不像作物,如玉米一樣可靠或普遍,因此要有收獲,必須四處尋求支持與真實。在許多文化中,有許多行業(yè),從音樂家到醫(yī)生不等,都屬于游牧民族,它們對一般地域性的爭執(zhí)具有類似外交豁免的余裕。亞里士多德本人原先也打算繼承父親的衣缽,成為醫(yī)生。在那個時代,醫(yī)生屬于一種秘密旅者公會,該公會自我宣稱是醫(yī)療之神的后代。如果他在智者學派時期成為一名哲學家的話,他可能會背井離鄉(xiāng)、四處游蕩,因為直到他那個年代哲學學派才首次在雅典扎根。

我們現(xiàn)在無法斷定亞里士多德和其逍遙學派是否真正習慣于邊走邊談哲學,但在古希臘時期,思想和走路再度有了交集,而希臘建筑亦將走路視為一種社交和語言行為。正如逍遙學派以學校中的柱廊為校名,斯多亞學派也以雅典的柱廊--一條他們經(jīng)常漫步交談的彩繪柱廊--為名。許久后,走路和哲學之間的聯(lián)系更深植人心,以至中歐有許多地方均以其為名,比如海德堡著名的哲學家小徑,據(jù)說黑格爾曾漫步其間;又如現(xiàn)已改建為火車站的柯尼斯堡的哲學大壩則是康德每天散步的必經(jīng)之處;另外,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亦提及哥本哈根有一條哲學家小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