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就在去年11月,日本文部省接受清政府的再三請求,又頒布了《關于清國人入學公私立學校的規(guī)則》也即《清國留學生取締規(guī)則》, 這個文件一頒布,就激起了留學生的強烈不滿。各校留學生代表連續(xù)好幾天都到大清國駐日公使館,要求徹底取消這一規(guī)則,無果,留學生300余人遂召開大會,通過《東京留學生對文部省取締規(guī)則的駁議》,決定實行總同盟大罷課。當時,在日留學生中,以秋瑾、宋教仁為代表,主張集體回國,表達抗議,先頭部隊200多人先期回國;以汪精衛(wèi)、胡漢民等人為代表,反對集體歸國,主張“堅忍奉公,力學愛國”。
湖南籍留日學生陳天華,留下絕命書,決心以死來激勵國人“共講愛國” ,在東京大森海灣投海自盡!
對于這些,這個自以為眼界頗是開闊的年青人,竟然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此看來,此行未免太冒險太莽撞太倉促了。
年青人深切地感受到,一個身處下層的年青人,沒有引路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是何等艱難!
可是,他不甘心,抱著一線希望,接連跑遍了東京及其周圍軍事學校,苦苦懇求。
然而,還是沒有一所軍校愿意收留他。
現(xiàn)在,年青人像個沒頭的蒼蠅,四處撞壁,一籌莫展!
2、遇到了這樣一個人,此次冒險就值得了。
這一天,名叫蔣志清的年青人郁悶的心情,稍微有所舒緩。
前不久,從與家鄉(xiāng)親友的通信中得知,他在鳳麓學堂上學時結拜的盟兄周淡游,考入了東京警監(jiān)學校。這是當時實行新政的清政府為培養(yǎng)新型警察而委托日本政府代辦的一所學校。
或許是苦于孤單,或許是受到風氣的影響,總之,蔣志清很喜歡效法“桃園結義”之舉,在鳳麓學堂讀書時,就與周淡游、何祿山、王恩溥等好幾個人,結拜了異性兄弟。
他鄉(xiāng)遇故知,也算是是件令人高興的事了。
見到周淡游,敘說了各自最近的境遇,蔣志清不免唏噓感嘆了一番。
也難怪,軍校的大門可望而不可進,就此回國又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己也于心不甘!無奈之下,他只有先到日本為中國留學生所辦補習日文的清華學校學習語言,權且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