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拒服兵役的故事
雖然歷史上人們經(jīng)常會將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視為慘烈戰(zhàn)爭中值得擁有的榮譽,然而伴隨而來的生命的喪失卻并不是一件容易讓人接受的事情——現(xiàn)代人這樣,古人亦如此。當一把短劍或一支長矛刺入胸膛,就意味著有父母已經(jīng)失去了將要為其養(yǎng)老送終的兒子,有妻子已經(jīng)成為獨守空房的寡婦,有孩子已經(jīng)成為無父疼愛的孤兒。下面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著名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的生動描述,似乎是很多人的親身經(jīng)歷:
送出去的是一個個征人,
迎回來的是一罐罐骨灰。
(《阿伽門農(nóng)》[Agamemnon],433-436)
另外,古希臘著名喜劇作家阿里斯多芬(Aristophanes)的喜劇《呂西斯特拉特》(Lysistrata)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公元前431—前404年)期間上演。作者在劇中借希臘婦女之口威正嚴詞且言簡意賅地描述了每位擔憂母親之真切心聲:“我們把兒子交付于你們,你們卻派他們?nèi)?zhàn)斗”以及“我們辛苦生下的男孩兒,你們卻讓他們?nèi)ニ退馈薄?/p>
盡管幾乎沒有人會否認這種情感,但是由于古希臘世界戰(zhàn)事頻繁(既有內(nèi)部的,也有對外的),這就使得基本上一個人在其有生之年可能至少會參加一次戰(zhàn)斗——若生活在一個大的城邦,參戰(zhàn)的次數(shù)可能會更多。城邦的安全防御畢竟要比阿里斯多芬筆下所描寫的母親們的懇求更為重要。一般來講,公民兵已足夠應付各種緊急狀況,多數(shù)城邦已將軍事訓練納入到年輕人(年齡在18至20歲)的教育當中,而斯巴達更是將軍事訓練視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強調(diào)戰(zhàn)斗中的英勇行為,所以沒人敢怠慢,對每位士兵來說,他們對公元前7世紀斯巴達詩人圖爾塔埃烏斯(Tyrtaeus)的詩作都已耳熟能詳:“棄城而逃,受敵追趕,伏于塵埃最丟臉。”比死亡更糟糕的是:如果一個受人愛戴的人被知曉死的很不光彩,那么他的家人在生活中也會十分難堪。
正如所料,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上前線。在雅典,那些不服兵役者(懦夫或逃兵)可能會被排除于廣場(Agora)之外,或者起碼會被禁止進入圣地和神廟。阿里斯多芬在其作品中曾多次提及(有時甚至指名道姓地)“逃兵役者”及那些以各種理由逃避國家義務的人。例如在其喜劇《馬蜂》(The Wasps)中,歌隊長有這樣的臺詞:“但是令我們最生氣的是……在保家衛(wèi)國中,一個不服役的逃兵,他的手不曾拿過船槳,不曾握過長矛,因此,也就不會磨出水泡?!保?1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