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慣的力量》靈性成長:習慣讓精神豐滿(7)

習慣的力量 作者:(美)查爾斯·杜希格


在抵制運動開始的3 個月后,蒙哥馬利縣的警察開始采取大規(guī)模逮捕的方式來阻止這場抵制運動,這時黑人社群已經對警察的鎮(zhèn)壓選擇了友愛的態(tài)度。大陪審團起訴了90 人,所有這些人幾乎都主動跑到法庭要求逮捕自己。有些人還跑到警察局看看自己的名字在不在起訴名單上。金后來寫道:“那些沒找到自己名字的人覺得很失望,曾經被恐懼影響的人們如今已經徹底變了。”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隨著運動的蔓延,一波又一波的兇殺、襲擊、逮捕與毆打接踵而至,抗議者們沒有用暴力回擊或者后退,或是用策略來反擊(在蒙哥馬利縣成為運動參與者的中流砥柱前,人們是這樣做的)——他們只是站著不動,告訴那些白人警察說自己會在他們的仇恨消失時原諒他們。

金寫道:“對手的策略不但沒有停止這次運動,反而給了運動更大的動力,讓人們更加團結了。他們以為自己面對的是一群可以哄騙或者會屈服于白人意愿的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對付的黑人已經無所畏懼了。”

當然,蒙哥馬利縣公共汽車抵制運動之所以可以成功,之所以會點燃席卷美國南部全境的運動,背后有很多很復雜的原因。但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社會習慣的第三個方面。金的理論中嵌入了一套新行為,可以將運動的參與者轉化為能夠自我引導的領導者。我們傳統(tǒng)上并不認為這是習慣,但是,通過給予示威參與者一種新的自我身份感,金把蒙哥馬利縣的斗爭換了一個樣。示威游行在人們的積極參與下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因為這些人已經在主導整個歷史事件。這種社會活動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了自發(fā)性行為,而且擴散到了其他地區(qū)。與金素未謀面的學生與示威者已經可以通過觀察參與者的習慣性行為來領導這場運動。

1956 年6 月5 日,聯(lián)邦法官判決蒙哥馬利縣的公共汽車種族隔離法違反憲法。這已經是帕克斯被捕一年之后,縣行政機構對此判決不服,向美國最高法院上訴,結果12 月17 日,最高法院終審維持原判。3 天后,縣里的官員接到命令,要求在公共汽車上取消隔離的做法。

第二天早上5 點55 分,金、E·D·尼克松,拉爾夫·艾伯納西以及其他人在時隔一年多以后首次乘坐公共汽車,而且都坐在了前排。

白人司機問:“我覺得你就是那位備受尊敬的金,對吧?”

“沒錯,是我?!?/p>

司機說道:“今早您能坐我們的車,我們感到很高興?!焙髞?,美國有色人種民權促進協(xié)會的律師(未來的最高法院大法官)瑟古德·馬歇爾說,抵制運動與蒙哥馬利縣公共汽車上種族隔離政策的終結關系不大,是最高法院不偏不倚地修改了法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