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萊伯維茨的贊歌》第六章(3)

萊伯維茨的贊歌 作者:(美)小沃爾特·M.米勒


為了躲開一群群怒焰沖天的蠢貨,這樣幸存的有學(xué)識的人逃到各個愿收留他們的避難所。神圣的教會也提供了庇護,為他們穿上修士的長袍,將其藏在幸存的修道院里。暴徒們對宗教還不那么憎惡,但若教會公開反對暴徒,那就要接受殉難了。有的時候這些避難所起到了作用,但更多的時候沒有。修道院被入侵,文字記錄和神圣書籍被燒毀,避難者也被揪出,就地吊死或燒死。大毀滅運動開始后不久就不再有任何計劃或目標(biāo),變成了一場瘋狂暴怒的大屠殺和大毀滅,這些事只有在社會秩序完全喪失時才會發(fā)生。瘋狂還被傳給了孩子,孩子不僅沒有被教導(dǎo)遺忘,反而被灌輸仇恨,因此直到烈焰滅世后的第四代,暴亂依然時有發(fā)生。而在那時,怒火的對象不再是有學(xué)識者,因為他們已經(jīng)滅絕了,目標(biāo)轉(zhuǎn)移向僅僅識字的人。

艾薩克·愛德華·萊伯維茨,搜尋妻子無果后,逃到了天主教會西多會,在烈焰滅世后初期,他一直藏在那里。六年以后,他往西南出發(fā),又一次踏上尋妻路,希望能找到她的人或者她的墓。這次他不得不確認了她的死亡,因為那片地區(qū)已被死亡完全覆蓋。在那里的沙漠中,他默默宣了誓。然后便返回了西多會,領(lǐng)取了修道服,幾年之后他成為了一名牧師。他聚集了幾個同伴,暗暗提出了些建議。又過了更多年,這些建議慢慢傳到了“羅馬”——并非滅世前的羅馬,那里已不再是一個城市,而是搬到了別處,接著又搬走,然后又換住址——這是不到二十年里換址的經(jīng)歷,想想羅馬城在一個地方矗立了兩千年又會更換多少次?提出建議十二年后,艾薩克·愛德華·萊伯維茨贏得教皇批準(zhǔn),去建立一個新的教區(qū),以圣托馬斯的老師阿爾伯特命名,阿爾伯特同時還是科學(xué)工作者的保護人。這個新教區(qū)的使命未被宣布,開始的定義也很模糊,當(dāng)時的說法是要為大毀滅這代子孫后代保存人類歷史,免于大毀滅這代人的焚毀。修道院最早的服飾是粗麻拼布和鋪蓋卷,也就是蠢貨暴徒的服飾。按分工不同,成員被分為“運書者”和“記憶者”。運書者負責(zé)偷運書籍至西南部沙漠,將他們裝進小桶埋藏起來。記憶者負責(zé)消化整卷歷史、神圣文件、文學(xué)和科學(xué),未雨綢繆,以防一些不幸的運書者被抓住、拷打、逼問小桶埋藏地點。同時,新教區(qū)的其他成員扎營于距藏書點三日路程的水坑旁,在那里開始建筑修道院。這個工程就是從那時開始,目的是從想要毀滅文明的人類幸存者手中,搶救出一小部分人類文化殘骸。

到萊伯維茨輪值做運書者時,他被一個蠢貨暴徒抓住了。一個變節(jié)的技師指認了他(牧師即刻便原諒了那個人),說他不僅僅是有學(xué)識的人,而且還是個武器專家。殉教之時,絞吏用絞索吊著他的脖子,但并非為了將他脖子折斷,而是同時施以火刑將他活活燒死——這才消解了人們對于如何處死他的爭論。

記憶者數(shù)量甚少,而且記憶量有限。

一些書桶被發(fā)現(xiàn)并焚燒,運書者也同時被活活燒死。瘋狂平息前,修道院本身就遭到過三次攻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