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第二節(jié) 仁(1)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作者:(新加坡)賴蘊慧


孔子之前的文獻只是偶爾提到“仁”?!娟悩s捷全面探討了孔子之前“仁”的用法(1955:295-319)?!堪凑兆畛醯挠梅?,“仁”指某種雄性或陽性品格,特別指君王所具有的此類品格。例如,《詩經(jīng)》中有兩首關于打獵的詩,“仁”用來形容兩個獵人(“洵美且仁”【英譯:“handsome and ren”(Schwartz 1985:51)。--譯注】)。在《尚書》中,“仁”指的是君對民仁慈。然而,到了儒家那里,“仁”逐漸變成了一種具有人道特征的道德品質(zhì)。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奇怪,“仁”在早期儒家哲學中有很多不盡相同的用法:一般意義上的人道,人所獨有的人性特質(zhì),或者作為人類基本美德的惻隱心?!叭省鄙婕昂芏喾矫?,但最基本的乃是指人的一種天生的性情,或者說,一種過集體的社會政治生活的傾向。這層含義也反映在漢字“仁”的寫法上:“仁”由兩部分組成,左邊是個“人”字,右邊是個“二”字。這意味著“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lián)性。因此,“仁”常被英譯為“benevolence”(良善)、“l(fā)ove”(愛)、“humaneness”(仁慈)、“humanity”(人道)、“human-heartedness”(人心)、“compassion”(惻隱)或“sympathy”(同情)。【陳榮捷認為,孔子是把仁理解為一般美德的第一人(1975:107)?!咳欢?,《論語》中的“仁”涉及多個層面,最近的一些英譯都避免把它等同于任何一個英文詞。我們接下來就討論仁的不同面向。

仁與愛

何謂仁者?“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第十二》)理雅各(Jame Legge)(1815-1897年)是一位在華基督教傳教士,也是較早把中國典籍譯成英文的漢學家,他曾試圖把儒家的仁與基督教的愛等同起來(Legge 1893-1895,vol.1)??鬃拥摹叭收邜廴恕敝f把仁解釋為一種普遍的、無區(qū)分的愛,這一點可能正符合理雅各的意圖。然而,《論語·里仁第四》有言:“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边@是說,仁者評價他人時做出了區(qū)分。不僅如此,孔子還明確說了他厭惡哪幾種人(《論語·陽貨第十七》第二十四章)。一者提倡博愛,一者有區(qū)分地評價他人的品質(zhì),二者之間是否有抵觸?孔子還說,要用正直而非恩惠回報怨恨,這時我們也能感覺到一種相當嚴厲的審判意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