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除了天命外,得天下還有一說,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樣的說法同樣很不可靠,種種現(xiàn)實告訴我們,這話其實倒過來才說得通,即得天下者得民心,失天下者失民心。
明成祖朱棣起兵與侄子建文帝爭位之前,分析敵我形勢時,同謀臣姚廣孝有過一段很有趣的對話:
朱棣問:“民心向彼,奈何?”
姚廣孝答:“臣知天道,何論民心?”(語見《明史·姚廣孝傳》。)
從朱棣的擔心可知民心顯然不在他這邊,而按傳統(tǒng)的說法,民心向背是贏得勝利的關(guān)鍵,所以這是最令朱棣忐忑的問題。姚廣孝卻不這么看,姚廣孝支持的是天道。
那天道又是什么?《尚書·泰誓》有言,“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也就是說老天爺所見來自小百姓所見,老天爺所聞來自小百姓所聞。圣賢書明確告訴我們,天道即民心,民心即天道。亞圣孟子同樣有這樣的主張,《孟子·萬章》中特地引此話作結(jié)。針對民心向背的問題,孟子還有一句很有分量的話:“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币V孝不會不知道這些,那他為何要使用自相矛盾的說法?
核心還是那句老話,勝者王,敗者寇。贏得戰(zhàn)爭,就贏得民心的詮釋權(quán);輸?shù)魬?zhàn)爭,自然也就輸?shù)暨@詮釋權(quán)。所以說得天下者得民心,失天下者失民心。
戰(zhàn)爭靠的是槍桿子,像朱棣這樣的大奸雄,自然是一點就通。又或是,他早就心中有數(shù),有此一問,不過是為了取得君臣間的默契罷了。
可見,所謂天命和民心,不過是大奸雄的大言欺世罷了。而奸雄自己,是從不信這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