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認知盈余》成長(1)

認知盈余:自由時間的力量 作者:(美)克萊·舍基


社會制度有兩種模式——充滿活力的和死氣沉沉的。即使是穩(wěn)定的社會制度,也只能說是相對穩(wěn)定,因為用戶之間無時無刻不在與彼此以及制度進行著互動。對于這些制度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尤其是在制度建立之初),就是去管理成長的動機。

一百個用戶比一打用戶和一千個用戶都棘手

觀察一個只有十幾個人使用的社會服務的運作方式是比較容易的,因為這些用戶全都擁有決定權,他們對其他人的性格、怪癖略知一二,能夠依賴小而精的團體規(guī)模來防止最惡劣的公共爭端發(fā)生。而想象一個有一千名使用者的社會服務也很容易。有這么多的用戶,就應該提供滿足各種用戶需求的服務:高度活躍的用戶、完全消極的用戶、推動者和批評家、爭論者和調解者,以及各種各樣的人。不過,在所有個人的和看似混亂的互動中,這些制度中的用戶實際上會表現出一種令人驚訝的承諾的連貫性。

然而,居于十幾個人的親密團體和上千人的公共規(guī)模之間的團體,卻出乎意料地難以操作。這種有上百人的中間規(guī)模的團體,作為單個團體來運行通常太大,但是被當作社會化自給自足的團體來說又太小了,它大致上標志著從相對平衡到完全不平衡參與的轉變。作為中型團體中的一員常常會感覺很糟糕,因為既感受不到親密感所帶來的快樂,也得不到都市規(guī)模和多樣性帶來的好處。

一百人只是個參考數字而非規(guī)定,不同的服務在不同規(guī)模上發(fā)生變化,不過規(guī)模的消長關系一般都被納入了社會系統(tǒng)。最關鍵的是文化方面的轉變。在一個人人熟識的小團體里,可以依靠人情來管理事務。但是大團體會有某些預先存在的文化,需要新用戶主動去適應。介于這兩種團體之間發(fā)生的轉變,就是形成文化的地方(依靠協(xié)調成員之間的行為和觀點,就算他們彼此并不認識,文化也可以成為一種避免大型團體變得越來越復雜的手段)。一旦一種文化建立起來,不論它是有幫助的還是可疑的,包容的還是多疑的,都很難再改變。

團體成功的關鍵是最初吸納的十幾名用戶能夠體現正確的文化規(guī)范,但是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對于什么是正確的文化規(guī)范的理解,不同團體間存在著差異性。像Apache這樣的技術性項目,需要前期的用戶具備技術技能和爭論的意愿,而像“負責任的市民”這樣的社會性項目,則需要積極的離經叛道者。沒有任何一種用戶,也沒有任何一種文化,適用于所有的情況。但是當你擁有一百名用戶時,不管是何種文化占了上風,即使用戶隊伍壯大到一千人(甚至一百萬人),原先的文化都很有可能依然發(fā)揮作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