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facebook作用的不同解釋如同最簡單的兩種信仰沖突——“facebook是另外一種媒介,就像油印機一樣”與“facebook只是現(xiàn)實世界的延伸”。對此的解決方法是,選擇其中一個被認為是正確的說法,然后執(zhí)行瑞爾森大學現(xiàn)行的適用于媒介使用和學生對話的政策。然而,困難在于,從兩者中選擇任何一個都是錯的。facebook并不像傳真機或油印機,它與舊媒介沒有很高的可比性,因為它比那些舊媒介都更具交互性,同時參與者可以展開群體交流,而一本油印的備忘錄是沒法讓它的接收者們彼此交談的。
當然,facebook也不僅是瑞爾森大學地牢的簡單替代品。首先,facebook小組對全世界都是可見的。這種透明性使得這個小組成為一個關(guān)于瑞爾森生活的隱性廣告。在facebook頁面上,他們已經(jīng)對請求作出了詳細說明:“如果你申請加入,請使用以下格式討論、發(fā)布化學作業(yè)的答案。如果你的答案尚未發(fā)布,請鍵入?!彪m然麥克威廉姆斯沒有檢查小組對話的具體內(nèi)容,但這些要求看起來已經(jīng)是在赤裸裸地征集答案以供分享了,這與作業(yè)的本質(zhì)是背道而馳的。(參加這個小組的學生都堅持說,分享答案這種事情從未發(fā)生過。然而我們再也不能獨立判斷這種說法是否真實,因為這個小組已經(jīng)被刪除,找不到任何公開的記錄。)
其后是不勞而獲的問題。即便這個學習小組是在瑞爾森校園里一個真實的地牢里聚會,但沒有哪個地方能容下146個人。如果有一個6人學習小組,這時來了一個潛在的新成員,并且說,“我不是來加入的,我只想瞟一眼你們的答案就走?!边@種人很好辨認,而且會被趕走。正如戴夫·?;鶎υ谛【銟凡坷镅葑嗟囊魳芳覀兊挠^察一樣,在一個親密的場所中,誰真的愿意成為一分子很容易辨認。但是在一個較大的群體中,濫竽充數(shù),光消費不貢獻就容易得多了。
在線空間很特殊。不論facebook學習小組的價值有多大,可以確定地說,在一個有146人的小組里,有些人不勞而獲、利用那些供大家分享的價值,而沒有做出相應的回報。誠然,許多在線協(xié)作都容忍搭便車的人,無論是學習小組、開源軟件,還是用戶創(chuàng)造的媒介集合,它們都是由一小部分高度投入的成員來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再由一個相對更龐大的群體來使用這些價值的。這種對搭便車的人保持寬容的制度價值巨大,但是若用在教育上,往往結(jié)果很糟。
“facebook就像一臺神奇的傳真機”,“facebook就像一個在線教室”,這兩種比喻的沖撞實際上夸大了某種新興事物類似此前出現(xiàn)過的事物的程度,并且都低估了新舊事物之間的差別。facebook之所以是facebook,是因為它具有傳真機和課桌所不具有的東西,阿凡尼爾和他的同學們將facebook使用得淋漓盡致。它能在一個已知的社會團體中廉價、迅速地散布信息,并且不要求參與者出現(xiàn)在同一時間和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