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這些例子,沒有社會是基于以物易物交易建立的原因已經(jīng)很明顯。因為,這樣的社會,只能是其中的每個人都距離其他人的喉嚨毫厘之距;并且盡管每個人都會擺出攻擊的姿態(tài),但卻永遠不會采取行動。雖然,以物易物有時候確實會發(fā)生在非陌生人之間,但是這些人本來也和陌生人差不多--因為他們彼此之間感受不到責任、信任或繼續(xù)發(fā)展更進一步關系的渴望。例如,生活在巴基斯坦北部的普什圖人(Pukhtun),他們因慷慨、殷勤好客而聞名。所謂以物易物,就是你和那些不會因好客(或者親屬關系等其他原因)而聯(lián)系、綁定在一起的人進行的交易:
人們之間習慣于采用的交易模式是以物易物,或者用當?shù)卦捊凶觥鞍⑦_巴達”(給予和拿取)。人們隨時準備著用自己的財產(chǎn)去交換更好的東西。通常交易都發(fā)生在同類的物品之間:收音機交換收音機,太陽鏡交換太陽鏡,手表交換手表。但是非同類的物品也能交易,例如,可以用自行車交換兩頭驢。阿達巴達在非親屬之間實行,并且因為努力占對方的便宜,而帶給人們極大的樂趣。一次好交易讓人感覺自己在交易中獲得了好處,因此是值得夸耀、值得驕傲的。如果交易很糟糕,接受方通常嘗試違約。如果違約失敗,他就會用欺騙的手段把物品交易給別人。阿達巴達中最理想的交易方,是距離很遙遠的人,因為他們很少有機會能夠抱怨。
這種不擇手段的動機也不僅存在于中亞,它們似乎是以物易物的本質所固有的--這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么在早于斯密所在時代的一兩個世紀里,英語單詞“以物易物”以及它們在法語、西班牙語、德語、荷蘭語和葡萄牙語中的對應詞匯,其含義是“哄騙、欺騙或敲竹杠”。直接用一個物品交換另一個,同時試圖在交易中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一般而言只能在你和你既不關心并且未來再也不會相見的人之間發(fā)生。畢竟,有什么理由不占這種人的便宜呢?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非常關心某個人(一個鄰居或一個朋友),希望和他進行公平和誠實的交易,那么他將因為關心,而不可避免地在交易中考慮到對方的需求、想法和所處的情景。即使你確實用一個東西交換了另一個,很可能你也會把交換的東西作為禮物送給對方。
為了說明我想表達的意思,讓我們回到經(jīng)濟學教科書以及其中提到的“需求的雙重匹配”這個問題。亨利需要一雙鞋,但他擁有的只有土豆。喬舒亞有一雙多余的鞋,但他不需要土豆。既然貨幣還沒有被發(fā)明出來,那么他們就遇到了問題。他們該怎么辦呢?
現(xiàn)在,我們應該首先明確的事情是,真的應該多去了解喬舒亞和亨利的信息。他們是誰?他們之間有關系嗎?如果有,那么是什么樣的關系呢?因為他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很小的社會圈子中,在如此小的社會圈子中生活的任意兩人之間,一定存在著復雜的歷史關系。他們是朋友、對手、盟友、情侶、敵人,還是同時具備以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