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期,龔浩們?nèi)绯彼銇砣?,公共交通工具里的景象相當震撼。坐車的人過多,乘客間免不了磕磕碰碰,龔浩對各種糾紛已見怪不怪了。
北京市通州區(qū)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間由67萬升至110萬,地鐵八通線日客流量突破25萬。為應(yīng)對高負荷的客流量,八通線的發(fā)車間隔從最初的10分鐘縮短至目前的2分50秒。盡管如此,仍需在早晚高峰期限流,乘客擠不上車和擠不下車的情況還會時有發(fā)生。
2012年零點“城市生活調(diào)查”顯示,目前城市上班族居住地點與工作地點間實際距離在10千米以上的占到7.6%,在20千米以上的也有近3%,特大城市的上班族工作地與居住地距離10千米以上的甚至達到11.1%。
這些住在衛(wèi)星城里的上班族,每個工作日都會走兩次“長征路”,平均每天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時間在1小時以上的占13.1%。如果遇上堵車,該比例要攀升至40.4%。還有34.9%的城市上班族屬于“BMW族”。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這些“BMW族”的出行方式是公共汽車(Bus)+地鐵(Metro)+徒步(Walk),一句話評價就是“真折騰”。
這種刻板而必不可少的往返,既可以說是現(xiàn)代化之痛,也可以說是現(xiàn)代化可以進一步開拓的領(lǐng)地。信息的傳遞早已是瞬間千里,或許很快,這種日常的苦,就會成為塵封的過往。
※ 暫安角落的青春
李飛從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yè)3年了。接到錄取通知書后,他激動得一周沒有睡好覺。4年的大學時光,李飛一直把當明星作為唯一的職業(yè)目標。即使2008年遭遇了“畢業(yè)即失業(yè)”的尷尬,他也沒想過放棄自己的明星夢。
只是最近,他開始有些焦躁了。畢業(yè)3年有余,李飛還是沒能找到期盼已久的成名機會。他一直和兩個難兄難弟合租海淀區(qū)的一個地下室。白天,他去北影廠門口坐等當一次群眾演員的機會;晚上,他帶上吉他到薊門橋的地下通道里唱一會兒“原創(chuàng)”口水歌撈些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