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的歷史學家對于中國封建制度何以瓦解的原因,迄今沒有一致意見。這里由于篇幅所限,也不可能探討這些原因,但我們只要記住一點就夠了,即:公元前7世紀到前3世紀——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社會政治大轉變的時期。
中國早期的政治封建制度,究竟幾時開始瓦解,現(xiàn)在還難以斷定。但可以說,公元前7世紀時,已經(jīng)有貴族由于戰(zhàn)爭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號,降為庶民。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技有專長或其他原因,獲得諸侯的寵信,成為高官。這是周朝禮崩樂壞的真正意義,不僅周室的政治權力瓦解了,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制度瓦解了。
在社會政治瓦解過程之中,各種知識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間。這些人可能自己就是貴族,或者是以一技之長服侍君王諸侯、獲得世襲官職的官吏。在上面援引的劉歆的《藝文志》中,他還援引了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一句話:“禮失而求諸野”,也就是這個意思。
就是這樣,先前的貴族官吏散落民間后,憑他們的專門知識或技能,開館招收生徒,以維持生計。這些傳授知識、發(fā)揮議論的私人教師,就成為“師”。這是“師”與“吏”分離的開始。
在漢語里,“家”首先是指家庭或住家,它表明是個人的或私人的事情。在有教師以私人身份講學、發(fā)表個人的意見之前,談不上有思想家。
既然這些教師各有自己的專長,又是各人發(fā)揮自己的思想見解,于是有些教師以講授經(jīng)書、禮樂見長,他們被稱為“儒”或“士”;有些教師精通兵法或武藝,他們被稱為“俠”;還有些教師擅長辯論,被稱為“辯者”;另有一些人以巫醫(yī)、星相、占卜、術數(shù)見長,他們的知識被稱為“方術”,這些人被稱為“方士”;還有一些人憑對政治的實際知識,獻縱橫捭闔之策,成為諸侯王公的顧問或官員,被稱為“法術之士”;最后,還有些人,具有學識才干,而對當時的現(xiàn)實政治失望,遁入山林,被稱為“隱者”。
按照我的理論,從這六種人里面,形成了司馬談所稱的六家。套用劉歆的說法,我們可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