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葭:這不是你的臺北
等我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韓寒老師那篇博客文章《太平洋的風》的點擊數(shù)已經(jīng)超過八十八萬。在他發(fā)表這篇文章以后,我在臺北遇到的所有學者和媒體人,都會問我對韓寒這篇文章怎么看。因為這是最近幾天臺灣的一個焦點話題。老實說,我對他的文章不能同意更多,但是同時,我又有一種深深的擔憂。
對于臺北和臺灣的各種贊美,并不始于2005年的兩岸恢復(fù)交流。我在上一篇《在臺北看雨》的專欄里提到,朱學勤教授1996年到臺灣,在飛機上就被華航的梅花空姐驚到。后來他在《南方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里曾提及。這幾年來,大陸人到臺灣后,有很多類似的文字出現(xiàn)。甚至我本人,在2008年第一次到臺灣后,也寫過類似的文章。我曾經(jīng)用兩個句子表示這種感情:異鄉(xiāng)的故鄉(xiāng)感,陌生的熟悉感。
由于臺灣濃濃的“中國味道”,所以在大陸作家的筆下,臺灣似乎是華人世界的世外桃源,而且還是個和諧社會。甚至不客氣說,當前在大陸出現(xiàn)了一種“臺灣想象”和“臺灣期待”,認為臺灣是華人社會轉(zhuǎn)型的一個樣板和典范。學界也有“臺灣模式”的提法。但臺灣人就很奇怪,跟我聊天的學者和媒體人都這樣問我:我們臺灣真的有那么好么?
是的,臺灣確實沒有這么好。就在韓寒的手機失而復(fù)得的那天,臺灣一位專欄作家(他跟韓寒還認識)在的士上丟了一包CD,到現(xiàn)在也還沒找到。他向我抱怨說自己應(yīng)該假裝是大陸人就好了。《中國時報》的大陸新聞記者朱建陵問我:為什么你們大陸人這么喜歡在臺灣掉東西?我說,關(guān)鍵不是掉東西,關(guān)鍵是都能找到。他就說,他從未遇到韓寒這樣的情況。正如韓寒所說的,他很懷疑這是組織安排的。
前幾天,我跟一位臺北朋友去臺北郊外的深坑吃臭豆腐。我們點了一個鮮筍,上來的是腌筍,老板娘跑過來鞠躬道歉說,真是不好意思,鮮筍沒有了,這個菜算送的。她又說今天大廚不在,自己下廚做得不好,希望我們諒解。同時跟我們敬酒。這時,邊上一桌有人送來一瓶啤酒,說他們喝不掉,別糟蹋了,給我們喝。臺北的朋友驚詫地看著這一切,仿佛到了外國。他跟我講,在臺北生活四十多年,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狀況。
于是我們自然又談起韓寒,甚至覺得,我們今晚的遭遇,也是組織安排的。有時候真的會有一種感覺:這太像表演。然而,看著他們純良的眼神,我又覺得不會。這樣和諧的社會、充分的信任感,人際之間的愉快交流,確實是每個大陸人的感受。我的觀察是,在中國大陸崛起之后,臺灣人的自信感逐漸流失,加上島內(nèi)長期的意識形態(tài)惡斗以及歹戲拖棚的政治爛戲,他們對這個地方的抱怨太多了,突然發(fā)現(xiàn)大陸人這么奮不顧身地贊美臺灣,以至于他們自己都不能相信。